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观察 >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四分之一香港中小企有意将业务拓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 当前观察

粤港澳大湾区商机庞大。

1月31日,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公布2023年度第一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领先营商指数”调查,指数回升2.5至46.7,反映逐步通关及放宽社交距离等措施为香港本地中小企业带来曙光。


【资料图】

此次调查还专题探讨了香港中小企业将业务拓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看法。结果显示,四成中小企业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营业额占50%或以上,24%中小企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而已经或考虑将业务进一步拓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35%中小企业表示对大湾区的规划或政策措施有所了解。

“挑战主要在于香港中小企业对大湾区不熟悉,不管是在对内地的外汇管制、当地税收制度以及客户需求等。随着现在通关恢复了,我们今后会积极为企业介绍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情况与行业商机,帮助他们更好了解发展潜力与机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数码总监黎少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的品牌对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消费者有信心,大湾区各个城市距离近,地处南方在需求上也具有一致性,企业拓展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业务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四成中小企业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营业额超50%

2023年第一季“渣打中小企指数”调查于2022年12月,面向822家香港中小企业。除2023年第一季综合营商指数录得46.7之外,调查结果还显示了香港中小企业将业务拓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看法。

目前,有逾一成(11%)受访中小企业已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有销售业务,其中41%表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营业额占其总营业额一半或以上;34%表示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营业额占其总营业额的20%至49%。另外,已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进行采购、生产和使用外包服务的中小企业分别占27%、13%和6%。

为深化粤港澳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18日印发。24%受访中小企业表示,正是因为这一文件而已经或者考虑将业务进一步拓展至大湾区内地城市或增加投资。其中,超过七成(72%)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拓展销售业务,超过四成(44%)拓展外包专业服务或顾问,拓展采购的则有36%。有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拓展业务占比最高的三个行业为“信息及通讯业”(56%)、“专业及商用服务业”(31%)及“制造业”(29%)。

“因为市场规模更大、成本较香港及其他地方低、有更多商业伙伴、供货商、外包供应商等原因,大湾区内地城市能够吸引香港中小企业拓展业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有销售业务的香港中小企业中,超过四成更表示大湾区内地城市营业额占总营业额一半或以上,反映大湾区商机庞大。”黎少斌表示,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中小企业自身对当地政策、措施及市场的了解最能影响企业是否开发大湾区内地城市业务。

不过,只有35%受访中小企业表示对大湾区的规划或政策措施有所了解,其中以“制造业”(46%)、“金融及保险业”(44%)、“信息及通讯业”(38%)、“专业及商用服务业”(38%)及“建造业”(38%)的比率较高。在众多大湾区规划或政策措施中,最多中小企业认识的包括“专业人士可于大湾区执业”(57%)、“税务优惠”(53%)及“跨境理财通” (47%)。

挑战与机遇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在拓展业务至大湾区内地城市时,中小企业遇到或预期遇到的六大挑战为:内地外汇管制措施(34%)、不熟悉当地法规(33%)、产品/服务不适合大湾区内地城市(32%)、投资风险较大(30%)、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客户需求有差异(26%)及不熟悉当地税收制度(25%)。

黎少斌补充:“适逢一月初开始,香港逐步恢复与内地免检疫通关,相关措施有助于促进两地经济活动及人员往来。加上内地逐步复常,预计内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会迅速增长,为香港中小企拓展大湾区内地城市提供有利营商环境及条件。”

对于如何继续服务与促进香港中小企业进军大湾区内地城市,黎少斌介绍,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已经联同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及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共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提供最适切的当地行业信息和技术经验,以提升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本次专题调查也反映,不熟悉当地法规、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客户需求有差异等是中小企业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投资的挑战。因此,我们开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大讲堂’会继续定期举办主题系列讲座,邀请区内地方政府代表和行业专家为企业介绍当地经济及行业发展状况和最新的支持方案。而且我们在东莞和深圳也有分支机构,帮助企业真正将业务落地大湾区的内地城市。”黎少斌说,随着更多商家掌握大湾区内地各城市的产业落地信息宣传及规划,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香港中小企业拓展当地市场,把握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各种商机,促进大湾区经济融合及协同发展。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港中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