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即时看!银行业的发力重点有哪些 移动银行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2022年以来,银行业普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优质资产获取难、息差收窄拖累营业收入增速放缓等诸多考验。2023年,银行业的机遇从何而来?为了应对各种挑战,银行业的发力重点有哪些?或许可以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寻答案。

方向一:练好稳息差“内功”


(资料图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应该说,以信贷投放为主要代表的息差收入,是银行营业收入的基本盘。近年来,政策引导银行降低贷款利率,让利实体经济,银行资产收益率持续下行,净息差收窄成为常态。

3月8日晚间,首份上市银行年报出炉。平安银行2022年业绩报告显示,去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798.95亿元,同比增长6.2%。而2021年该行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速是10.3%。

这并非个例。从已披露的2022年业绩快报数据来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与2021年相比,均有所放缓。

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放缓,主要是净息差收窄导致的利息净收入下降。

平安银行数据显示,去年该行净息差2.75%,同比2021年下降4个基点。而从整个银行业来看,2022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91%,环比下降3个基点。

那么,2023年商业银行应如何练好稳息差的“内功”?

一方面,在资产端调整资产结构,提升行业研究能力,深耕行业,依靠专业能力来找准资产的方向,识别客户、发现优质资产,保持良好的风险定价水平;

另一方面,在负债端,持续推进负债成本下降,加强对高成本存款的限额管控,通过做大流量、做强交易、做多结算,吸收更多活期或低成本负债。

此外,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持续推进,理财业务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提升势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抢抓机遇,加速布局财富管理业务,加大中间业务收入,让非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发挥更大作用。

方向二: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防范风险,是银行业经营工作的永恒主题。当前银行经营环境复杂严峻,三年来,疫情冲击与经济下行相叠加,导致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比较困难,银行在这方面的资产质量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较2022年初增加1699亿元。2023年,银行资产质量有继续承压的可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需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前瞻性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一是:要稳妥、精准处置化解重点领域、重点客户的资产风险,继续稳妥做好地方政府债务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二是:要持续加强对各类风险的前瞻性防控和主动管理,完善内部治理,提升风险管控精细化水平;三是:要在保持合理拨备水平的同时,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特别是,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由于资产积累少、风险管理水平较低,其不良资产反弹压力更加凸显,因此更需要高效运用各类处置渠道,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能。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地,今年通过专项债等方式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会明显加量,并购重组等中小银行改革步伐也将提速。

方向三:精准发力支持实体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人民银行在《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重申了这一要求。

对于银行业来说,应积极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主动优化信贷结构,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切实实施普惠小微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精准滴灌,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恢复发展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为此,政府工作报告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

在扩内需方向下,金融助力扩投资、促消费无疑将成为202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发力点。

扩投资方面,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对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促消费方面,银行业应围绕居民衣食住行,聚焦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和购物、养老医疗、教育文体等消费场景,丰富金融产品。特别是针对新市民消费需求,应进一步增加消费信贷供给,支持有条件的居民消费升级。

2023年中国移动银行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分析

移动银行一般指手机银行。手机银行是指银行以智能手机为载体,使客户能够在此终端上使用银行服务的渠道模式。随着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手机银行的业务功能不断更新与完善。

指利用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等实现客户与银行的对接,为客户办理相关银行业务或提供金融服务。手机银行既是产品,又是渠道,属于电子银行的范畴。

调查显示,对比疫情前的消费习惯,37.69%的受访者表示大幅增加了使用银行线上服务的频次,47.04%的受访者小幅增加了接受银行线上服务的频次。

这意味着约85%的受访者在疫情后对银行线上服务的需求有所增加。与之相对应,接近七成的受访者对银行线下服务的依赖有所下滑。

移动银行除却利润率较低导致手机银行业务参与各方动力不足外,还有利益分配不均、交易安全性认知、手机性能以及信用卡兼容、消费习惯等因素均制约着移动银行业务的发展。

预计未来手机银行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瞄准公积金客户、工资代发客户、新市民客户、高净值客户等特定人群,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产品;二是打造特色场景,通过内部自建银行电商或与外部电商平台合作,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线上购物选择,线下则可通过商圈、企事业单位的联合,助力更多B端场景升级。

未来银行将不断提高其线上金融应用的易用性,而线下业务有所萎缩。未来银行业将继续推进线下网点的智能化水平,并进一步对线上,尤其是手机端APP应用进行功能扩充。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移动银行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移动电话与银行连接,实现通过手机界面直接完成诸如账户查询、账户转账等各种金融业务的一种崭新的业务产品,即银行以手机为载体,依靠移动GSM无线网络,利用移动的短信息资源,通过手机发送短信息的形式对银行账户进行操作,实现手机“金融理财”、“电子钱包”等功能。

简单地说,手机银行就是利用移动电话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是银行实现电子化的一种渠道,它是一种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崭新的服务方式。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移动银行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移动银行以利益分配为例,目前国内银行与移动运营商并未形成统一的分成标准,这导致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很难达成一致,这也有赖于监管部门制定出一个业内通用的分成比例。

国内移动银行中已经推出手机银行业务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极少数农村合作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区域性银行的手机银行基本是网络银行的手机化。有特色且与中国农村金融相关的手机银行包括无卡取现、农户小额贷款、按址汇款和手机金融等。

本报告对我国移动银行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移动银行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

报告还综合了移动银行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报告对于移动银行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商、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拟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移动银行行业发展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国移动银行行业市场运营格局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