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迅速发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达7.58亿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约29.6%。2022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13.8%,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随着新能源发电渗透率逐步提高,我国电力系统也面临调节难度增大、系统抗干扰能力降低等问题。
新型电力系统行业深度报告 2023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
新型电力系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决定性因素,发展新能源,要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电力系统韧性和可靠性,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新型电力系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决定性因素,电源是决定新型电力系统演进路径的关键影响因素,电网运行是检验演进路径的重要依据,关键考验是如何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要不断改进提升储能系统的支撑能力,发展储能集群与风光水火等电源联合优化运行的技术,以安全、经济、新能源消纳等为优化目标,基于时空耦合,建立中长期—日前计划—日内滚动—实时控制的优化运行模型,实现规模化储能系统和风光水火等电源联合优化运行。
新能源+数字化是当前能源发展的趋势。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战略官张峰提出,该公司聚焦4T技术融合,即融合数字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热管理技术和储能管理技术,持续开展新能源和数字化技术创新。
新型储能所包括的技术类型众多,按照能量存储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两大类。物理储能主要包括压缩空气、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相变储能等;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矾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氢(氨)储能等。
近年来,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用电负荷的波动,让储能成为新能源消纳与保供、保稳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会长期从事相变储能材料方向相关研究及应用,她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采访时表示,“传统抽水蓄能技术成熟,容量大,成本低,但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建设周期长。相对于传统抽水蓄能而言,新型储能比如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熔盐/相变储热等,具有配置灵活、建设周期短、应用场景多元化等特点,可以和传统储能技术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与新能源开发消纳匹配性较高,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
而在零碳未来(重庆)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双碳”专家委员会委员刘琪看来,新型储能不仅可促进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且以多种储能形式(电化学储能、氢储能、冷热储能)应用服务于多种场景。“另外,新型储能作为能源革命核心技术和战略必争高地,会形成一个技术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全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的力度,重点推动多时间尺度储能规模化应用、多类型储能协同运行,在缓解新能源发电特性与负荷特性不匹配导致的短时、长时平衡调节能力和提升电力系统的调整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解决了新能源发电与常规电力系统动态平衡等问题。据悉,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场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电源侧,主要应用于风力、光伏等绿色电站以及火电、核电的储能。
二是电网侧,主要应用于调峰、调频、顶峰、备用的储能。三是负荷侧,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光伏、风电以及工商业用户的电力储能和应急备用电源等。当前,随着全国各省市分时电价政策的落实和峰谷电价差拉大等因素的影响,用户侧储能需求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储冷、储热等方面。
工商业用户利用夜间谷电时段低电价制冷、制热,以相变材料为介质储存冷热量,峰电时释放,可有效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和实现电力的错峰运行,缓解电力系统顶峰用电。同时,储冷、储热逐渐在风力、光伏中发挥重要的储能作用。基于电力部门鼓励用户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经营策略,风、光电力可直接转换为冷、热并以相变材料为介质进行储存,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新能源消纳的能力。
我国在新型储能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追溯到2009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以促进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2010年,启动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先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创新”,加大对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和支持力度。2013年,发布了《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明确了储能技术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阶段,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新型电力系统行业市场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显示:
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明确新型储能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健全"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
我国目前新型储能技术应用最广泛、占主导地位的领域是电动交通领域。“锂离子电池是电动汽车的主要储能技术。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并通过政策支持和补贴措施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可再生能源领域也是我国应用新型储能技术的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推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当前,中国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2%左右。推动实现“双碳”目标,要加快推进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则是其中关键。
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对外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活互动为坚强支撑,以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
《蓝皮书》指出,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
在总体架构与重点任务方面,《蓝皮书》明确,要加强电力供应保障性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体系建设,加强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建设,加强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体系建设,强化新型电力系统标准与规范创新,强化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应用创新,强化相关配套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各类电源总装机规模25.6亿千瓦,西电东送规模达到约3亿千瓦。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万亿千瓦时。同时,电力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速。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12.7亿千瓦,占总装机的49%,超过煤电装机规模。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1.2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4%,分别比2010年和2015年提升13个、10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仍面临不少挑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认为,在电源侧,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对于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需求,新能源尚未形成可靠替代,且大多不能为电力系统提供转动惯量。在电网侧,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外送对输电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双高”电力系统对调度运行技术升级提出迫切需求,配网层面亟须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交易灵活性和供电形式多样性。在用户侧,负荷尖峰特性日益显著,负荷侧灵活调节能力尚未充分挖掘,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积极培育。
《2022-2027年中国新型电力系统行业市场调查分析及发展前景展望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