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的商业或非商业活动的简称。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销活动、大中小型会议、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会展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会展行业组织形式多样,可根据业务模式/专业性/品牌所有权归属进行区分。会展按业务模式可分为自办展和代理展,代理展形式下,负责会展策划、招商、举办等工作的会展运营方不具备该会展的品牌所有权;而自办展形式下,展会运营方和展会品牌所有方同属一个主体;根据与其他参与的合作属性不同,自办展还可分为自有品牌展、合作展和展中展。基于举办地点区分,会展可分为境内/境外展:境外展是我国出口企业开拓海外渠道的重要方式,作为提供国际企业间商贸交流平台,对出口贸易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资料图】
2023会展行业发展历程
会展业产业链接诸多参与方,对城市经济、产业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产业中游包括会展承办单位和会展主办单位,主要对接上游场馆租赁方,例如各地会展举办中心,以及展位搭建、展具租赁和票务代理等机构,为下游参展商和观众提供展销场所。产业链外部还存在着政府、中介协会、公共职能服务单位等支撑体系,为会展的筹备、举办实施提供相应的协助运营服务。同时,会展业通过产业关联和扩散效应,能有效带动会展地区周边交通、旅游、餐饮等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引导国家产业结构合理调整。
我国会展行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伴随商品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专业化。我国会展业可大体分为建国前展览期和建国后展览期。建国前时期我国展会主要售卖农副产品、土特产及手工艺品等。自1851年起,中国官方和民间商人开始组团参展世界博览会,1935年中国首个境外展—艺术国际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促进了瓷器、绸缎、茶叶等产品的销售。1937~1949年中国进入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巨大破坏,该时期展会通常由政府组织,具备较强政治形式和宣传意义。建国后,我国经济逐步恢复,会展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1)起步期(1950-1977年):该阶段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都依靠政府计划,因此展会经济功能也相对弱化:1953年~1978年,我国共接待了112个外国单独来华展览,主要宣传国家建设成就和促进世界各国友谊,商品贸易枢纽的功能属性较弱。
2)发展期(1978-200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走向开放,会展业开始具备促进国际贸易的功能。1978年,我国首次国际博览会“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在北京举办,标志着中国展览业由“单国展览”迈向“国际展览”。同时,中国国际展览公司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协同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合作举办“上海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为中外合作办展增添了新的一笔。
3)飞跃突破期(2001-2020年):伴随着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产业走出国门、融入全球价值链——会展业开始呈现专业化、细分化的特征。2001年以来,国内开始出现许多不同行业的专业展会,包括机械、电子、汽车、建筑、纺织、家具等。同时,外资机构进入中国会展市场的脚步也不断加快,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际会展业巨头都先后独资进入国内办展,或与国内机构合作。2005年,第一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举办,提出了“中国会展业要向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目标。
会展行业运营模式分析
“广交会”浓缩我国外贸发展史,经济效应显著。“广交会”即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创办于1957年春,每年于广州开办春、秋两季,主办方为商务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由中国对外贸易中心承办,发展60余年来,累计出口成交额达1.37万亿美元,成为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会。1965-1979年间,广交会出口成交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比例稳定在30%以上,1972/1973年占比高达50%,据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称,广交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达到1:13.6,充分发挥了会展对贸易经济的推手作用。2023年春季广交会顺利开办,本届广交会合计出口成交251.1亿美元,其中线上/现场分别为34.2亿美元/216.9亿美元,同比19年下降约15%。
主办方把握展会所有权,承办及协办单位负责后续现场搭建及组织工作,协同场馆方共同服务于参展商及观众。一场会展的成功举办通常需要多方协同合作达成,主要办展方分为:1)主办方:一般为会展的发起方或会展品牌的所有者,主要工作包括确定展会主题、时间、地点、参展标准及办展预算等,通常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及大型公司集团,通过举办展会获取利润;2)承办方:受雇于主办方,按照主办方的要求完成会展的招商、现场搭建、展位分配、设备租赁、现场协调等工作。办展方与场馆方共同合作服务于参展商及观众,确保展会的顺利开展。
轻资产模式运营,展位费为会展核心收入来源,后期依托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打开增收渠道。会展企业通常租赁场馆,无需自行投资建设,采取轻资产模式运作;会展企业一般通过对参展企业收取展位费创收,而随着展会规模的扩大以及品牌影响力的形成,招揽买家观众的营销成本将会降低,甚至可向观众收取门票费,乃至吸引到品牌赞助商支付一定的赞助费用。具体来看:
收入端:会展主办方收入通常来源于参展商,主要分为:1)展位费:为参展商提供参展区域和展示空间以供其产品展示和宣传;2)平台使用费:参展商得以使用主办方线上平台以便利其贸易销售;3)推广费:为参展商提供营销推广,带来更多流量;4)增值服务费用,为参展企业提供其他各类增值服务获得的收费。形成一定规模后,会展企业可向参展观众收取门票费用,乃至从企业方获得赞助。成本端:对于会展主办方来说,举办一场会展的成本通常包含四部分,分别是展馆租赁、展会宣传、现场运营以及人员的机票地接/住宿等接待成本,其中展馆租赁为主要开支。现场运营成本通常包括展位搭建及装修、展具租赁、安保维护、现场管理等,费用根据场馆大小、地域、展位数量会有所不同。根据Informa公布数据显示,对于展览组织方来说,一般而言,展馆租赁费用占总成本比重为35%,其次为人员相关费用占比达30%,营销相关费用占比达10%。
本报告对国内外会展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分析,对我国行业市场情况、技术现状、供需形势作了详尽研究,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重点企业、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投资情况,报告还对会展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是会展及相关企业、投资部门、研究机构准确了解目前中国市场发展动态,把握会展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依据。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会展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