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2022年玉米深加工达到7050万吨左右 2023年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现状

玉米属于大宗商品,价格向来较为稳定。近五年来,国内深加工玉米消费量先增后降。由于产能不断释放,由于原料玉米价格高位,替代品价格优势逐渐显现,目前,全国玉米深加工企业近200户,年玉米深加工能力约1.2亿吨,正常情况下玉米深加工量稳定在7,000万吨以上,行业总体开工率60%以上。并且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除了以玉米籽粒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以外,对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等其它部位也进行了深度开发,产品已延伸到新能源及生物基材料等领域,逐步形成玉米全植株利用、全产业链生产的发展新格局。

国内基本形成5大玉米加工产业集群,淀粉及变性淀粉产业集群和淀粉糖以及多元醇产业集群都主要在山东、河北以及东北,化工醇、多元醇产业集群在山东、吉林和安徽,燃料乙醇产业集群在黑龙江、吉林、安徽和河南,氨基酸产业集群在山东、东北和西北。放眼全国玉米深加工产品结构都有突破性进展,正在从初加工到再加工到精加工前进。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


【资料图】

玉米不仅是人们的口粮和“饲料之王”,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市场上需求玉米的企业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食品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玉米作为食品自然无需赘言,作为饲料原料玉米是最重要的能量饲料来源,而玉米深加工潜力更大,可加工成的工业产品达3000多种,玉米深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养殖、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等行业,随着加工层次的不断加深,形成了玉米经济系统。

玉米深加工领域科研投入仍然偏低,企业科研力量薄弱。玉米深加工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我国玉米深加工科学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层次偏低,仍停留在采用现有玉米原料辅以配方改良、工艺改进的阶段,没有从分子层面等阐明产品加工品质及食用特性形成的机制,未能够形成指导技术创新以解决共性关键问题的理论体系。在玉米组分功能特性、玉米淀粉分子结构、变性淀粉改性机制、玉米生物转化过程及调控机理等方面的科学理论研究均存着一定的差距,并进一步影响了在下游深加工技术领域技术的发展。

2023年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现状

受环境资源约束,玉米增产乏力,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产能快速扩张,会大规模挤占饲用粮,持续推高玉米价格。为了确保口粮和饲用消费需求,我国发展粮食燃料乙醇一直本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特别是严格控制玉米用于工业酒精、燃料乙醇、涂料等非食物链生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

2021年中国玉米深加工量为6890万吨。由于玉米价格高、陈稻谷和陈小麦去库存以及玉米深加工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2022年玉米深加工达到7050万吨左右。整体看来,中国的玉米深加工行业仍受产业政策调整,企业短期经营面临挑战。

我国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核心关注问题均为“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玉米深加工行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中间环节,给农民带来的大量的玉米销售渠道,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因此,玉米深加工行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实现了通过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作用。我国深加工玉来消费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

放眼全球近60年来玉米生产都呈增长态势,全球玉米加工产业都面临转型升级阶段。首先是传统加工技术逐渐被低成本生物技术取代,其次是加工组织集中化、集团化。全球玉米加工产业链不断延长,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型封闭长产业链可以实现玉米资源多次被开发利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已经发展到四千余种,并且应用领域更宽。预计至2025年全球玉米深加工量将会达到7000万吨左右。

以美国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领域的发达国家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创新力度,特别是在节能、节水、节约原料,以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降低环境污染的生产和技术工艺等方面,主要包括:

①大力发展高胚芽保存率的干法脱胚技术,降低玉米加工过程的水耗、能耗;

②玉米加工产品不断向精深化、高值化、功能与营养化、健康化方向迈进;

③在氨基酸等产品的发酵生产过程中,引入膜分离生物发酵反应器耦合的技术,一遍实现目标产品的连续分离和高产出;

④不断研发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如将玉米醇溶蛋白应用于塑料和膜包装工业,提高玉米加工产业的综合效益。

欲获取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咨询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