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大闸蟹市场过度饱和 大闸蟹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大闸蟹市场过度饱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无论是阳澄湖大闸蟹,还是兴化大闸蟹,今年都迎来了一个丰收年。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例,其丰收原因不难分析,一方面今年天气较为温和,高温天少,降雨量适中,也没有受到台风影响,适合大闸蟹生长;另一方面,随着蟹苗选育手段精进以及当地水体环境优化,大闸蟹质量稳中有升。据估算,今年阳澄湖大闸蟹整体规格较去年更大,总产量预计1.1万吨左右,较去年增加约0.16万吨,而兴化河蟹产量预计将超7万吨,比去年增产10%。

产量提升之下,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也有所回落。据业内专业人士预测,今年市场上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相比去年将降低5%左右。产量提升、价格下降,有些蟹农却依旧感觉销售情况不及预期。

在蟹农的逻辑中,蟹只要成熟了,面对第一拨有需求的客户,一定会尽最快速度销售给客户尝鲜,客户满意后也会口口相传带来更多客户。但今年阳澄湖大闸蟹显然面临着更多挑战者,除了长三角区域的老对手外,山东黄河口、新疆阿勒泰等北方产区的螃蟹由于早晚温差比南方大,螃蟹更早完成蜕壳,因此整体比南方蟹早10天左右上市。这些产区养殖户也跟多个电商平台展开合作,通过预订单等方式销售给终端客户,省去中间商环节,在价格上形成竞争力。

从消费者角度看,大闸蟹价格一年高过一年,蟹农也抱怨养蟹不赚钱。

近年来,在各地政府产业推动之下,大闸蟹养殖面积已处于过度饱和,市场已供大于求。

中国的螃蟹有600种之多,美味的平价螃蟹在全国比比皆是。全国有超6万家“蟹”相关企业。蟹企数量前十省份里,南方地区占了7个。除了江苏的蟹企数量以30.72%占比一骑绝尘,安徽、辽宁、湖北、山东、广东等也是产蟹大省,更多品种的螃蟹正在爬上大众的餐桌。

大闸蟹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大闸蟹是中国特有的水产品之一,养殖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的海岸线上,其中以长江水系的江苏省所产大闸蟹产量最大、品质最优。各地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产业,确立特色经济产业发展战略,以促进全国主要产区大闸蟹产业快速发展。

苏州地处江南鱼米之乡,自古就以水产河鲜闻名。其中,大闸蟹更是名扬海内外。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苏州的大闸蟹主产区之一。自1984年起,太湖水域实行围网养殖,令水产产量大为增加,也为沿湖地方经济发展和渔民增收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大闸蟹在内的水产品一度远销海外。

今年6月,一批大闸蟹自江苏太湖水产有限公司陆续发往阿联酋、马来西亚、日本等地。首批共有287.5公斤大闸蟹发往阿联酋迪拜,海外的总订单量约1500公斤。发货后,海外客户隔天就可收到鲜活的大闸蟹。

目前大闸蟹已处于价格谷底,利润空间有限,预测未来几年价格触底反弹、波动性上扬,总体逐渐趋于平稳。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大闸蟹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分析:

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大闸蟹相关企业7769家。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大闸蟹相关企业111家,同比减少24.5%。近三年大闸蟹相关企业注册数量逐年走低,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同比减少5.7%、43.5%、9.4%至1182家、668家、605家。从区域分布来看,江苏现存5517家大闸蟹相关企业,排名第一,安徽、广东分别有257家、254家,位列前三。城市分布方面,大闸蟹相关企业高度集中苏州,现存4096家,占前十城市总量的73%,占全国现存总量的53%,其次是泰州561家、无锡250家。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物流体系日趋完善,电商网络平台将逐渐占据大闸蟹销售市场主导地位,助推大闸蟹销售链延伸。

市场上大闸蟹的衍生品以醉蟹、蟹肉罐头、香辣蟹粉等为主,产品附加值没有真正得以体现,后续深加工市场庞大,开发潜力大。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水产加工企业9331个,水产冷库8675座。水产加工品总量2147.79万吨,同比增长1.07%。其中,海水加工产品1709.15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49.4%。淡水加工产品438.64万吨,仅占淡水产品总产量的12.9%。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淡水加工产品比例相比海水产品低很多,换言之就是淡水产预制菜仍然是一块待开发的蓝海。

报告对国际、国内大闸蟹行业市场发展状况、关联行业发展状况、行业竞争状况、优势企业发展状况、消费现状以及行业营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总结中国大闸蟹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各方面因素,对中国大闸蟹行业的发展趋势给予了细致和审慎的预测论证。

想要了解更多大闸蟹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大闸蟹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