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养殖业的重要分支,更是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我国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的80%以上。2021年水产养殖产量接近5400万吨[1],预计2030年全球水产品消费量将达到1.82亿吨。水产养殖为人们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质,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关资料图)
我国水产养殖模式转型升级
但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模式仍以传统粗放的模式存在,诸如养殖户规模小,技术差,粗放投喂,污染水质,灾害频发,单打独斗,赊销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因水产品标的存在于水体里,无法精确评估存塘量,定损困难,导致商业性水产养殖保险迟迟未能进入;在风险不可控,又无保险产品兜底,且养殖设施设备及场地都无法进行有效抵押的情况下,养殖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极易限制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产业转型升级。
博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历经近两年的时间,依托自身渔业养殖、渔业信息化和金融科技行业20多年的经验积累,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专案设计、专家指导、商业论证、系统开发等过程,最终建立了一套基于商业化运作的水产养殖供应链金融模式,打通了从苗到养到销的全过程,于近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加州鲈主养区试点落地。
该模式以金融支撑渔业产业发展,保障养殖生产环节收益为目的的综合解决方案。方案以“链主+养殖户”的新型产业联合体模式为基础,以“银行+保险”为依托,以“物联网+信息化”手段为链条,驱动用资利率下降、生产投入减少、过程可信可控、收入保障稳定,助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
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苏州太平洋财产保险为此次试点联合创新开发江苏省首个商业性险种——淡水鱼收入保险;苏州农发为试点定制推出水产养殖专属低息灵活的金融产品;博彦科技为整套水产养殖供应链金融模式设计开发专属平台,实现贷还款闭环、养殖过程闭环、用款方式闭环,在有效降低风险的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养殖方案,降本提质,同时也为渔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聚福水产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回购养殖户成鱼,统一品牌和销售,保障水产品品质和保障渔民收入。实现多方共同协作,以资金+保险+科技+服务的形式为加州鲈养殖保驾护航。
水产消费新业态推动行业快速增长
“海鲜陆养”模式,是指在陆地营造出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人工养殖鱼类、虾蟹类、贝类等海产品。基于不受环境限制、可实现高密度养殖等优势,“海鲜陆养”成为水产养殖的一个新方向。
用水过滤和再循环系统代谢养殖用水,代替海洋或湖泊中的自然水流及菌体平衡,保持水质的安全洁净,以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循环水养殖。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包振民看来,在加强循环水设施养殖、工厂化养殖等集约化技术的研发的基础上,发展新型高效的养殖模式和技术,是提升渔业发展的增长潜力所在。
“‘海鲜陆养’趋势好、市场大、机会多,只要真正实现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再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陆养海鲜一定大有可为。”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廖永岩认为,只有实现高度工业化,养殖的效益才能够提高,养殖风险的可控性才能够提高。
“海鲜陆养”火爆出圈的背后是层层技术难点的突破。魏晓东介绍,要实现真正的循环水养殖,就要解决水质优化问题,如水质富营养化、水体滋生病虫、排泄物等,同时,要预防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带来的灰尘颗粒、细菌、重金属等污染。
据介绍,该养殖企业通过全自动循环水产养殖系统,以及诸多环境工程、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设备技术,将淡水变成海水,模拟深海海洋生态环境,通过一系列水处理单元,对水体进行物理过滤、生物生化处理、消毒杀菌,应用微生物和臭氧纳米技术,用水过滤和再循环系统代谢养殖用水,代替海洋或湖泊中的自然水流及菌体平衡,保持水质的安全洁净与品质可控,实现全封闭全自动的循环水养殖。
“‘海鲜陆养’可视为将来着力发展方向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对人民网记者表示,行业亟待出台相关标准,完善并补齐养殖技术“短板”,同时对养殖企业来说要控制好水处理等生产成本,被消费群体接受过程仍需接受市场的巨大考验。
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水产苗种“保种、育种、测试、繁种、推广”结合的体系。
自2021年我国启动实施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以来,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资源普查调查的相关任务,基本摸清了800多个水产养殖物种的群体规模和区域分布,完成全部61个大宗物种和251个特色物种的系统调查,采集制作了遗传材料12万余份,涵盖海水鱼、淡水鱼、虾蟹类、贝类、藻类等类别。
通过加强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我国现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95家、苗种繁育主体2万多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35个,初步形成了“保种、育种、测试、繁种、推广”结合的体系。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水产品养殖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
水产品类,被称为预制菜领域的天花板。数据显示,我国水产预制菜规模已超千亿,2026年中国水产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2500亿元,占整个预制菜规模的四分之一。不过,口味还原度不高、产品同质化、物流成本高等都是制约水产预制菜向标准化、品质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水产预制菜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2026年中国水产预制菜市场规模2500亿元
根据上市公司獐子岛近日披露的业绩预告,2023年1月1日至6月30日,獐子岛预计实现净利润400万元—600万元,同比增长127.14%—140.71%;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400万元—600万元,同比增长147.96%—171.94%。预计实现扭亏为盈。
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大连市海洋经济规划布局,深耕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夯实优质海洋食品产业链条,持续优化终端结构、产品结构、资产结构,主要产品毛利实现增长。
此前,獐子岛迎来大连国资入股,在瘦身减负之余也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开展预制菜延长产业条线。2023年1月,ST獐子岛在互动平台表示,在大连市预制菜产业发展战略引领下,公司将更加聚焦全新预制菜类大单品开发和现有大单品升级,进一步丰富公司海洋食品产品矩阵,持续开发獐子岛味道系列、调理佐餐酱系列、餐饮快捷菜肴系列、特色海鲜菜式等系列预制菜产品,适配家庭餐桌、快餐、烧烤、火锅等不同消费场景,积极推动落实新品上市计划。
不仅獐子岛,在水产养殖到终端的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企业也都参与到预制菜的生产中,并获得业绩上的推动。
作为我国最大的水产消费企业和预制菜龙头企业,国联水产凭借预制菜业务推动企业业绩整体回暖,净利润大幅减亏。2022年总营收中预制菜业务达到11.31亿,在公司总营收中的占比上升至22.16%,相较于2022年的8.41亿元,上涨34.48%。
在水产业务方面,国联水产不仅成立了产业振兴部,对养殖户技术方面赋能及养殖方向引导,还和公司上游饲料、养殖和采购板块一起,开展定养项目合作,引导上游养殖户健康养殖。2018年,国联水产开始关注牛蛙预制菜并在此后推出相应产品,獐子岛、恒兴集团等头部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亦在与之相近的时间纷纷下场。
不仅产业链上游水产企业进入终端推出预制菜单品,延长业务条线,下游零售企业也加强水产预制菜的布局。盒马此前推出水产预制菜系列产品——盒马宝鲜,安井集团旗下的冻品先生和安井小厨与京东集团也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进军预制菜市场,也对上游水产行业形成利好。
从实际操作层面,水产预制菜更能满足B端餐饮节约加工时间及后厨空间的需求,也解决消费者端操作水产食材更为麻烦的痛点。因为相较肉类食物,小龙虾、螃蟹等水产品在食材处理、制作工序上更为繁琐复杂。
此前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水产预制菜研究报告2023》表示,水产靠预制菜实现全年长红。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水产预制菜行业规模达1047亿元,同比增长16.8%,预计未来中国水产预制菜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水产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2576亿元。
预制菜等新兴水产消费形式兴起,带动渔业转型升级。但水产预制菜也有其难点,高同质化便是其一。根据行业机构统计,酸菜鱼已成目前“顶流”大单品,此外佛跳墙、小龙虾也成为水产品牌的常见款。如何在众多同类产品中突围,是大预制菜领域的待突破项。
《2023-2028年中国水产品养殖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