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达九十亿亩
【资料图】
1973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下,我国成功实现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标志着杂交水稻研究的历史性突破。50年来,全国科技工作者持续开展杂交水稻大协作,创造了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的遗传多样性,保障了杂交水稻高质量发展。
杂交水稻历经了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的三次理论创新突破,实现了5轮产量跃升,在国内累计推广面积达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多亿公斤,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球70多个国家,现年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
10月11日,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50周年座谈会在湖南长沙举行。
湖南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近年来,湖南全省粮食年产量持续稳定在600亿斤以上,总产量保持在全国第10位。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种业科技创新,将岳麓山实验室纳入“4+4科创工程”,将现代种业作为优势产业纳入“4×4”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种业科技创新高地。下一步,湖南还将加快建成现代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体系。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麦,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联合国将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
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中国南方地区农田多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也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和中消食,健脾开胃。
南方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94%左右,南方水稻生产能否丰收直接关系国家粮食安全。
水稻种植行业深度调研
我国是全球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而常规水稻是可以留种且后代不分离的水稻品种。常规稻和杂交水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可以自交留种。与常规水稻相比,杂交水稻的选育难度较高、品质相对较差,种子价格整体高于常规水稻。但由于杂交水稻结合了父本与母本的优势,使其具有穗大粒多、抗逆能力强、产量高等特点。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水稻种植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作为全球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我国水稻种植逐步向高产型转变。2006-2019年,我国水稻单产从6276.3公斤/公顷增加至7056.2公斤/公顷。2020年,由于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早稻生长期间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我国水稻单产同比下降0.21%,降至7040.2公斤/公顷。2021年,我国水稻单产达到7113.4公斤/公顷,同比增长1.04%,创下新高。稻谷播种面积与单产共同决定了我国的水稻产量,受益于我国水稻单产的增加,据统计,2021年我国水稻产量为2.13亿吨,同比增加0.46%,产量创近十年新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天津市津南区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小站稻振兴,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当地进一步选育优良品种,延伸拓展小站稻产业链条,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2022年,中国科学家找到了调控水稻种子休眠的关键基因SD6和ICE2。2022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告发布第四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1384个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新品种。其中,水稻品种品质有281个达到国标2级以上,占比首次突破60%。
2023年4月,中国育种联合攻关小麦、玉米、大豆攻关组启动实施实质性派生品种(EDV)制度试点,推动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的问题。
我国的水稻经过育种技术创新,正在迈入智能育种的4.0阶段。4.0阶段是利用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基因编辑的智能育种阶段,将大幅度提升种质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释放资源价值,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本报告对国内外水稻种植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分析,对我国行业市场情况、技术现状、供需形势作了详尽研究,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重点企业、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投资情况,报告还对水稻种植下游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想要了解更多水稻种植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水稻种植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