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环球快资讯: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较常年同期偏高0.5℃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3日在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预计8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华东大部、华中大部、西南东北部、青藏高原大部及新疆北部等地偏高1℃至2℃;东北大部和内蒙古东部气温偏低。

“8月,新疆北部、华东中部、华中中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需关注持续高温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做好防暑降温及供电应急准备工作。”肖潺表示。


(资料图片)

入伏以来全国平均气温

较常年同期偏高0.5℃

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表示,今年入伏以来(7月16日至31日),全国平均气温22.9℃,较常年同期偏高0.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高。与常年同期相比,气温分布特征呈北低南高。入伏以来,全国有14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有42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同期历史极值。

方翔分析称,未来10天,江南、四川盆地、江汉、江淮、陕西南部、河南等地多高温天气。高温区域的日最高气温一般可达35℃至38℃,局部可达40℃,其中,新疆吐鲁番盆地最高气温可达41℃至44℃。从未来10天的预报来看,我国大范围的高温还没有明显缓解的迹象。

7月以来多地的高温已经突破了历史极值。出现这种情况是否正常?对此,肖潺回应称,“全球变暖是北半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的气候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则是直接原因,高压系统强盛导致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

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截至目前,全国平均高温日数8.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6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高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极端性强。截至目前,今年高温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3强,仅次于2013年和2017年,有131个国家气象站的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各农区要加强后期田间管理

促进秋收作物产量形成

近日,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首次联合发布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预警。方翔介绍,持续高温晴热天气不利于在地农作物、经济林果等生长发育,同时对蔬菜、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也较为不利。

从8月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至西南地区东部依然维持温高雨少的情况,可能出现高温伏旱,对一季稻等生长发育不利。华南大部水热条件对晚稻和经济林果等生长发育有利,但沿海地区需注意防范台风对农渔业的不利影响。华北、黄淮、西北地区大部气象条件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并且降水落区可能与7月降水过程的重合度较高,使部分地区土壤过湿或饱和,通气性差,低洼田块积水时间较长,发生阶段性低温和渍涝灾害风险较高。

方翔建议,各农区要加强后期田间管理,促进秋收作物产量形成。东北地区及时排涝降渍,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采取促早熟措施,避免作物贪青晚熟。长江中下游地区至西南地区东部做好计划用水,稻区适时以水调温,墒情偏差地区合理灌溉,以减轻高温干旱的不利影响。华南降水偏多地区注意排涝,沿海地区做好台风防御工作。此外,各地要及时监测和防治作物病虫害。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

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