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硅料价格跌破10万元/吨大关后,本周硅料价格跌幅继续扩大,最低价格已经进入6万元/吨区间,逼近企业成本线。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本周跌幅放大是因为硅料龙头大厂加入甩库存,6月份要考虑半年报的库存控制。
(资料图片)
同时,由于行业周转库存都堆到硅料厂了,这给依赖零售出货的中小多晶硅企业带来压力。
硅料单周跌幅超20%
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本周国内N型料价格区间在7.5-9.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8.05万元/吨,周环比降幅为22.52%;单晶致密料价格区间在6.80-7.80万元/吨,成交均价为7.24万元/吨,周环比降幅为24.5%。
行业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在谈到本周硅料下跌情况时用到了“惨烈”一词,该机构数据显示,本期致密块料的主流价格已经降至7.8万元/吨左右,单周环比下跌22%,单周跌幅超过上期,成为2023年开年至今的单周跌幅之最;低价范围已经接近6万元/吨位置,进一步逼近全成本水平,挑战现有产能盈利能力,考验新产能的成本兑现能力。
硅业分会指出,受价格影响,包括头部企业在内的多家多晶硅企业出现停止出货的现象,个别企业仍在低价清理前期库存。供应方面,三季度投产企业规模大,使得多晶硅市场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现象加剧。需求方面,硅片价格持续下行企业进入亏损减产,采购积极性不高使得议价空间被压缩。供需关系决定了本周多晶硅价格走势。
硅业分会谈到,本周硅料市场继续扩大跌幅,基本跌至成本线附近,部分企业已经亏损停产。由于近期市场价格大幅波动,为避免经营风险,东立、宝丰等企业选择延迟投产,上述情况使得未来供需关系较预期有所好转。
目前致密料价格基本接近企业平均生产成本。硅业分会认为,综合以上多方面因素考量,多晶硅价格继续下行空间不大,跌速或将逐步放缓。
InfoLink也关注到库存问题,该机构数据显示,硅料环节现货库存规模预计已累积至12-13万吨/月,即相当于一个月的新增产出量规模,而且在此规模堆积下,恐仍然难以得到快速和彻底的库存消化。同时硅料环节新产能从二季度开始、且在三季度有加速释放趋势,包括头部企业在内的、以及二三线和新进入的企业陆续均有新产能投放,虽然规模大小和投放进度不一,但是对于现货市场供应通道中的拥挤程度有增无减。
InfoLink认为,6月虽然出现个别硅料企业减产,甚至停产,但是由于硅料环节产能基数庞大、叠加新产能陆续释放,整体产量预计增至53.5-54.5GW/月,单月产出量环比继续增加。颗粒硅产能逐步增长,硅料环节现货库存继续堆高风险加剧,价格加速下滑速度加快。
硅片售价同样逼近成本线
“本周硅料价格下跌伴随交易缩量,已经是企稳信号,接下来主要看用于出售而不是自用的硅片产能的开工情况。” 吕锦标向记者分析说。
吕锦标认为,今年的组件需求是大幅增长的,只不过价格下跌过程中往往出现采购延迟的情况,组件招标不断出现新的低价。只要产业链价格企稳,就会迅速传导到硅料,目前硅片厂没多少原料库存,交易量上升肯定引发价格反弹。
“一方面是6月份硅料供应该只有12.5万吨,跟近50吉瓦的硅片产量是匹配的。另一方面,目前的价格已经触及主要厂家的成本,在总体库存只有一个月产量的情况下,主要多晶硅企业现金充裕,会通过调整生产和容忍库存调节供求关系,减少对价格的冲击。”
吕锦标进一步指出,目前,多晶硅总体库存只是一个月的产量,还在行业正常周转库存范围,只不过由于产业链价格在下行通道,下游就严控原料库存,实际上把行业周转库存都堆到硅料厂了,这给依赖零售出货的中小多晶硅企业带来压力。
从行业其他产业链环节的情况看,本周硅片价格持续下探,尽管相较上周下行幅度不减,但随着价格的一再突破,逐渐濒临厂家的生产成本线,硅片头部厂家在报价上开始出现谨慎保守姿态,反观二三线厂家仍然持续快速更新报价,体现在低价下探与整体价差的扩大上。
InfoLink数据显示,本周M10、G12尺寸硅片价格来到3.05元/片以及4.65元/片左右,而尺寸间的跌幅也出现分化,M10尺寸跌幅在15%左右;而G12尺寸因为供应厂家较少,跌幅仅为7%左右,尺寸间的性价比再度翻转,过去一段时间,由于TCL中环的推广,G12尺寸硅片在单瓦售价上具备吸引力,而当前,M10取代G12成为更具性价比的硅片产品。
InfoLink认为,硅片价格下探的根本原因也是库存。当前库存水平小幅下滑,但仍维持总体10GW以上的量体,预期价格的下跌已经无法在库存消纳上起到太明显的作用,同时,由于售价直逼厂家的成本水平,预期后续的跌价空间不多,厂家后续仍将面临降低稼动率的举措。
再向下游看,本周电池片价格持续下行,M10、G12尺寸主流成交价格分别落在0.78-0.79元/W与0.83-0.85元/W左右的价格水平,跌价幅度来到8-9%不等。本周组件价格则大幅度下降,单玻组件均价下滑至1.45-1.48元/W,降幅在7%左右。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