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观察 >

焦点信息:创业板开板满十三周年:注册制改革成果显著 实现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运行正式满十三周年。

2009年的今天,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在深交所敲钟上市,运行至今,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共1,206家,其中,自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以来新上市的企业共386家,占比3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直以来,创业板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塑造包容高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形成支持创新企业持续成长的市场机制,提供灵活多样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资本形成效率,服务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多名受访创业板上市公司掌舵人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创业板对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尤其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切实的推动作用。

亿纬锂能相关负责人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在创业板融资平台的助力下,公司得以聚焦‘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经营,稳步发展。一方面继续保持锂原电池行业领先地位,继续拓宽产品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着力发展动力储能电池业务板块。”

十三年创新成长结硕果

十三年来,创业板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服务实体经济,积极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

截至2022年10月30日,120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已全部披露2022年三季报,龙头公司及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并行驰骋于各自赛道,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表现出良好发展韧性。

在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下,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营业收入连续十三年呈稳定增长态势,由2009年的3.05亿元增长至仅2022年前三季度即实现平均营业收入近2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5%。

从净利润情况来看,除2012年受光伏行业影响出现困难,2017年受融资费用高企、环保及新能源行业盈利能力下降等影响出现下滑,在近两年世界经济受全球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仍然延续强增长态势,平均净利润由2009年的0.42亿元增长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1.7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1%。

此外,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公司总资产合计约5.8万亿元,平均总资产近5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8%;净资产合计逾3万亿元,平均净资产超2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16%。

市值方面,截至目前,创业板近700家公司在上市后实现市值增长,近400家公司实现市值翻番,超百家公司市值增长达5倍以上。其中,亿纬锂能自开板上市以来,市值实现超40倍增长,天华超净、先导智能、长川科技、阳光电源市值实现逾30倍的增长,爱尔眼科、东方财富、泰格医疗、锦浪科技、晶盛机电、盛邦股份实现20余倍的市值增长。宁德时代自2018年上市以来,市值增长超10倍,成长显著。

在资本市场助力下,创业板龙头公司实现快速发展。自2009年开板以来,创业板市值前50名的龙头公司分别实现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2.66%、22.43%,总资产、净资产年复合增长分别达17.30%、23.08%。

2022年前三季度,创业板50家龙头公司实现平均营业收入超172亿元,平均净利润18.46亿元,远超创业板公司平均水平,业绩表现亮眼。其中,近40家(36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十余家公司(13家)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50%,8家实现净利润翻倍增长。10家千亿市值公司中,宁德时代净利润逾170亿元,迈瑞医疗、智飞生物分别实现净利润81亿元、56亿元,业绩表现亮眼。

注册制改革成效显著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首批18家企业上市,标志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两年多来,全新的创业板功能更完备,创新企业市场准入和培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优创新、高成长”特色更鲜明,吸引了更多科技创新企业。

截至2022年10月30日,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共386家,占创业板公司总数的32%,总市值超2.29万亿元,占板块整体市值的21%,近9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近6成为战略新兴产业企业。

具体来看,在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机制下,创业板新上市公司分布在近50个不同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用技术服务业的公司数量分别位于前五位,占新公司总数41.97%,注册制下市值排名前20名的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16家,占比80%。

此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还支持传统行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不少企业在注册制改革后也实现快速登陆资本市场。如传统的批发业、食品制造业、零售业,在注册制改革实施的两年内,已分别有8家、6家、6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

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健全多元包容的市场准入体系,促进审核公开、透明,为创新企业打造便捷高效的直接融资渠道,让企业获得充裕资金支持研发投入。

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计划中,70%用于原有或新增产品、业务产能建设及营销网络建设,为上市公司生产及销售充能,10%用于研发中心建设,提高公司研发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募集资金投向战略新兴领域占比达43.06%,2021年平均研发支出增幅达42.26%,平均研发人员达281人。

在包容高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下,创业板新上市公司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筑造经济创新成长新高地。

近年来,由于疫情的反复和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我国大部分企业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挑战,收入下降、成本增长、竞争加剧、利润下滑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各行各业。

在“逆势”之下,创业板下新上市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和独特经营策略应对外部环境冲击,2022年前三季度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6.44亿元,同比增长13.93%;平均实现净利润1.17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超360家注册制下新公司实现盈利,占比约95%;近170家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近50家净利润增幅大于50%。瑞丰股份、万凯新材、兰卫医学、瑞丰新材等近20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100%。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业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先后有144家创业板公司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4家公司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4家公司拥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31家公司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9家公司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而在这背后,高强度研发投入是结出丰硕创新成果的关键。2021年,创业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1378亿元,同比增长2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7.21%,显著强度高于A股平均水平。其中,深信服、贝达药业、华大九大等一批公司的研发强度超30%。

2022年三季报显示,创业板公司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合计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26%。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6万余项,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拥有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近150项,其中不乏拥有千余项核心专利技术的创新标杆企业,如宁德时代、迈瑞医疗、欣旺达、中集车辆等。

此外,推陈出新也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上市公司身处经济主战场最前沿,对研发方向天然地有着更为灵敏的嗅觉和响应速度,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压力和动力也更为迫切。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7家创业板公司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其中38家公司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完成转化;有超700家创业板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存在合作研发,其中有近550家公司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有183家创业板公司与国际组织或企业等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其中132家公司已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风物长宜放眼量”,研发创新无疑需大额资金投入,但深耕主业持续创新终将赢得市场垂青。

2020年研发强度前100名的创业板公司,在2021年的平均营收增长率达31.50%;连续两年(2020-2021年)研发支出超5亿元的创业板公司,在2021年的平均营收增长率达33.14%,均显著高于板块平均营收增长率。智飞生物、卓胜微、长川科技等公司连续三年(2019-2021年)研发支出超1亿元,营收复合年增长率超80%,成为各自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知名企业。

人才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创新的本质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业板为人才与资本之间搭建起坚实桥梁,有效促进创新链产业精准对接。

截至目前,1206家创业板公司中,研发人员合计超45万人,平均每家公司研发人员超过400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均值超20%,其中234家公司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有166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曾就职于高校或科研院所,62家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股东背景,24家公司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成,还有103家公司的创始人为“海归”创业。

利益共享机制持续激发员工创新热情。创业板实行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引入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大幅放宽激励对象、规模和价格的限制,充分激发创业板公司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公司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22年10月30日,创业板共有724家公司推出1335单股权激励计划,涉及股份数量1,299,272.16万股。358家公司推出两期及以上激励方案,140家公司推出三期及以上激励方案。其中,典型代表如亿纬锂能先后于2011年、2017年和2021年推出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营业收入由2010年3.05亿元迅速增长至2021年169.00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由2010年0.53亿元大幅攀升至2021年25.47亿元。

安克创新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直言:“作为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上市的18家企业之一,安克创新感受最深的就是,高端人才更好招了。”

“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年末,公司的员工数量分别为1540、2144和3532人,上市两年多以来,安克创新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人员规模增长一倍以上,吸引了大量研发、管理等方向上的优秀人才形成公司中坚力量,为公司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安克创新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表示。

助力“专精特新”企业跨越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运行十余年来,更是吸引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助力其不断提高细分市场占有率,实现跨越式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10月30日,共有3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或其母公司,下同)在创业板上市,其中,97家在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后上市。从产业分布看,318家创业板公司中近八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明显高于板块平均水平,主要集中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63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9家)、新材料产业(50家)、生物产业(28家)和节能环保产业(24家)。从研发创新看,2022年前三季度投入研发费用合计超340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有66家公司研发费用超亿元,华大九天、广立微的研发强度分别达60.80%和44.40%;平均每家公司拥有的与主业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97项,约为板块平均水平的1.33倍。

截至2022年10月30日,在创业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市值超3.3万亿元,平均市值约104亿元。其中,市值在100-200亿元的40家,占比12.57%;市值在200-1000亿元的28家,占比8.8%;市值超1000亿元的3家。在公司自身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群体中,EDA工具提供商华大九天的市值近600亿元。

在创业板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IPO融资金额合计1991.12亿元,并积极利用再融资工具,深耕主业,持续做优做强。截至2022年10月25日,创业板24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共实施188单再融资方案,累计募集资金1508.23亿元,其中43单发行可转换债券,合计募集资金251.35亿元;144单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合计募集资金1251.94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318家创业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7.44亿元,同比增长平均实现净利润1.95亿元。其中,市值排名前30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73.32亿元,同比增长50.36%,明显高于板块平均水平;平均实现净利润11.30亿元,同比增长36.80%,业务发展势头迅猛。

当然,创新种子的萌发离不开资本活水浇灌,要让资本活水更加踊跃地投入到创新浪潮之中,还需要有畅通的循环渠道。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以来,实行常态化的发行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使得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股权投资文化更加流行,尤其是更加坚定了创新资本投早投小信心,有力提升了创新资本形成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有620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2238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592.18亿元;以目前股价模拟测算,投资增值率超过12倍。其中,有120家公司为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获得572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170.68亿元。平均每家注册制下新公司有4.77家创投机构参与投资,获得的投资金额为1.42亿元。

不难看出,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以后,无论是参与的创投机构家数,还是获得的投资金额均有明显增长,分别是注册制改革前的1.43倍和1.69倍。

在业内人士看来,创业板有效带动了深创投、达晨创投、同创伟业等一大批创投机构成长壮大,并引导其积极投入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诸如阳光电源、沃森生物、中伟股份等众多知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曾得到创投资本支持,这些创投资本在顺利退出后又能够继续新一轮早期阶段投资。通过引导资本投向、畅通退出渠道,创业板有效促进创新资本规范健康发展,打造产、学、研、资共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良好生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