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稳的势头持续巩固。12月7日,海关总署发布的11月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人民币,超过了去年全年的32.16万亿元水平,同比增长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4%。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阴霾下,海外需求增长给我国出口带来了新机遇。海关数据显示,前11个月,我国外贸出口19.58万亿元,同比增长21.8%,比2019年同期增长25.8%;进口1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1.8%。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正在奔向贸易强国,进出口数据年年有增长是正常的。前11个月进出口总值创新高,一方面是因为外贸没有受到太多干扰。去年是整体防控,先做好防疫,为外贸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今年是精准防控,两手抓、两不误。从局部看,哪些地方有哪些地方重点防控,不影响其他地方发展。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我国外贸这两个主体地区没有出现的重合。”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越南等国再次暴发,很多订单还要交给中国,特别是11月,很多订单等不及了,只有中国能在短时间内交货。”
除了出口替代效应影响,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梅婷还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今年前11个月出口保持超预期高增长,也由于全球经济复苏、需求增长,特别是在欧美财政刺激下,消费需求快速扩大,带来欧美供需缺口,从而使中国产业链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带动出口大幅增长”。
此外,价格因素也拉动了我国出口额增长。王梅婷举例称,大宗商品价格高企、集装箱运价不断上涨,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出口价格的提升说明国际市场认可中国,说明我们的外贸转型升级发挥了重大作用,原来只是低价竞争,现在也有提价的机会,在拓展国际市场过程中,我们虽然遇到冲击,但外贸仍然增长,就说明我们有一定的竞争力。”白明说。
而产业链下游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则与进口的许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无关系。海关数据显示,我国铁矿砂、原油、大豆等商品进口量减价扬,煤、天然气进口量价齐升。例如初级形状塑料进口均价每吨1.15万元,上涨30.6%;钢材进口均价每吨8374.2元,上涨47.2%;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均价每吨6.1万元,上涨36.9%。
虽然随着内需回落,我国进口增速可能走向下降态势,但浙商李超宏观团队认为,价格因素对内需走弱的利空有一定对冲。
“进入2021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发生了系统性变化,出口价格指数适当上行,但进口价格指数呈现出更显著的上涨,大幅领先于出口价格指数。”李超说,“进口价格指数的上行主要是源于全球范围内的大宗商品涨价,特别是我国较为依赖能源品、农业品的进口,截至11月上旬,反映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路透CRB指数相比去年底累计上涨超过37%,相比去年的最低点涨幅超过120%。我们认为,进口价格处于高位对进口增速有一定支撑,避免内需走弱导致进口大幅下降。”(陶凤吕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