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乙肝药物市场拐点何时现?2023年中国乙肝用药行业发展现状

当前乙肝治疗药物主要为核苷(酸)类药物(NAs)和干扰素-α(包括Peg-IFNα),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增殖,减缓乙肝患者的肝硬化进程,但是无法治愈乙肝。目前主流用药是核苷(酸)类药物,约占乙肝用药市场的 80%,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丙酚替诺福韦(TAF)、恩替卡韦(ETV)。

目前一系列针对乙肝病毒生命周期的各个关键步骤以及免疫相关宿主因子的候选治疗药物正在进行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包括病毒进入抑制剂、病毒转录抑制剂、病毒聚合酶抑制剂,核衣壳组装调节剂和 HBsAg 分泌抑制剂等。借鉴丙肝药物的成功经验,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药物联合阻断 HBV 的生物学合成,结合免疫治疗将可能实现慢性乙肝的治愈。


(资料图)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乙肝用药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投资趋势分析报告》显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临床表现有食欲不振,肝痛,乏力等。慢性乙肝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乙肝病毒并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是导致肝细胞损伤及炎症坏死的主要机制,而炎症坏死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乙肝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的患者中,由乙肝病毒引起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80%和 60%。

2019年最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免疫调节剂以及保肝护肝等其他中成药。其中核苷(酸)类似物因安全性和耐受性好、副作用小以及用药方便等优势,成为主流抗病毒药物。

我国由于乙肝患者人数众多被冠以“乙肝大国”,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防治知识的宣传以及乙肝用药纳入医保等举措,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我国乙肝患者数量仍居世界第一位 。由于难以彻底清除体内的共价闭环DNA(cccDNA)及整合入染色体内的病毒DNA,慢 性乙型肝炎(CHB)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后期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慢性乙型肝炎仍是威胁公众健康的难题之一,国内外医药企业致力于乙肝新药的研发,近年来乙肝治愈性药物成为研发新动向。此外,带量采购等医保控费政策对我国乙肝药物市场带来巨大影响,未来市场将在低迷后迎来拐点。

2023年中国乙肝用药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似物药物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111.0 亿人民币小幅下降至 2020 年的 78.3 亿人民币,预计自 2025 年以后,随着诊断率的进一步提升,核苷(酸)类药物的渗透率逐渐提高至发达国家水平,以及更多创新型乙型肝炎病毒药物陆续上市,市场将开始大幅增长。中国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似物药物市场将从 2025 年的 123.3 亿人民币增长到 2030 年的183.7 亿人民币。

目前中国所有的新型乙肝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干扰素和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都已经进入年国家医保目录,这将大幅提高中国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市场渗透率。同时,乙肝治疗主要使用的核苷(酸)类药物一旦使用,不能随便停药,否则可能引起病情的反弹和复发。随着诊断率的进一步提升,核苷(酸)类药物的渗透率逐渐提高至发达国家水平,以及更多创新型乙型肝炎病毒药物陆续上市,乙肝药物市场将开始大幅增长。中国乙肝市场将从 2025 年的 156.9 亿元增长到 2030 年的 723.3 亿元。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乙肝病毒感染在全世界都有流行,但西方国家较少,亚洲和非洲流行较严重。病毒性肝炎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乙型肝炎,因此对于乙肝的防控尤为重要。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已经通过婴儿乙肝疫苗接种,实现了将 5 岁以下儿童 HBsAg携带率降至 1%以下的目标。免疫接种计划使 HBV 感染人数持续下降,2020 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达到 7,140 万人,预计 2025 年将进一步下降到 6,580 万人。2020 年至 2025 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年复合降低率预计为-1.6%;预计 2030 年,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将下降到 5,830 万人,2025 年至 2030 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年复合降低率预计为-2.4%。

报告根据乙肝用药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乙肝用药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乙肝用药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乙肝用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乙肝用药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投资趋势分析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