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非遗是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它们代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历程。
目前,我国已拥有34项联合国非遗名录和1530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在发展中,非遗文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如老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碰撞,以及传统文化如何在融入世界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为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传承方式、面临的困境等,民生智库联合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开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调研”,围绕传统技艺与产业化、传承与品牌、人才与工匠等话题进行深度探讨,提供专业、权威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借鉴,实现新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资料图片)
如果你想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我们研究院撰写的《2023-202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非物质文化遗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星。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本次调研结果显示,44.1%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面临传承危机,主要靠国家和政府的保护”,仅有5.9%的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领域发展“处于鼎盛时期”,总体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以下是对具体数据的分析: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相对滞后,法律体系很不健全,加上我国现有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体系中的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非遗的传承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时期,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要客观系统地认识中国非遗发展的内在规律,认真解决好非遗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看点上,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非遗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地位;三是必须解放思想,从系统性资源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推进中国非遗发展的未来格局。
制作工艺、曲艺失传是当前非遗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危机。调研结果显示,有70.59%的受访非遗传承人对“部分制作工艺、曲艺失传”是非遗发展面临的危机表示赞同,无法确定有效传承人传承非遗项目也是目前非遗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地区文化受冷落”占比50%,这可能是由于政策实施存在差别、各地区非遗保护执行力度不同导致的。
近年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多方位连接,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目光,深度融入他们的生活。
非遗已与年轻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想要不断融入新鲜“血液”,非遗教育尤为重要。对此,《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中已有明确规定,即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间的贯通培养项目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对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按照规定实施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把传统文化变现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是无法进行的,一方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相关的人才来帮助变现,另一方面由于传统文化市场行情不佳,技艺人才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很多人对传统文化态度不积极,难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入传统文化行业。
当前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战略的框架越来越完备。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越来越科学可操作。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使命就是不断推进中国非遗资源的活化,具体来讲,其战略路径就是“一个平台二个方面五条路径”:所谓的“一个平台”是建构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
除了基本的展示与交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非遗及其产业资源整合与资产化平台,产业要素市场与产业资本市场平台,如通过建立相应的非遗及其产业基金、非遗及其产业设计服务中心等,为非遗及其产业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政府资金支持是非遗传承人的普遍诉求。根据调研结果,有50.98%受访传承人认为非遗项目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资金支持”。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包括对传承人的人才培养、宣传推广、产品成本等都需要来自国家或社会的巨额资金支撑。其次是“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不够”,占比45.1%,“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传承人老龄化”也是当前非遗项目发展存在的较大问题。在新文化的不断冲击下,传统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独特性并创新发展,也将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支出的增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为了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国家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契机。不少地方通过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传承,让非遗带动产业兴旺、村民致富,探索出“非遗+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市场机遇分析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能为更多人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为乡村长远发展留住人才;也能通过传承、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壮大乡村经济,带动脱贫致富。为此,应重视非遗传承与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目前,依靠非遗产品所获得的年均收入水平理论上偏低,以此谋生略显困难。调研结果显示,受访传承人依靠非遗产品所得收入普遍偏低,年均收入不足3万元的非遗传承人超过一半。随着社会变迁,民众生活和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完全依靠非遗产品营收来平衡家庭开支,将会让非遗传承人生活难以为继,也侧面说明了非遗项目传承受到经济效益的限制,非遗传承人无法将非遗项目当作专一工作看待,需要政策资金支持。但20%受访非遗传承人年均收入超过了10万元,约2%甚至达到30万元以上,为非遗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带来希望。
根据数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会继续扩大,其发展趋势将会更加迅速。由于中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这一行业发展前景也是非常乐观的。
未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将会进一步扩大,其市场规模也将会有所增加,预计5年内将达到45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