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观察 >

报告:应对技术脱钩 需形成安全可信的全球知识产权合作架构

推动形成安全可信的全球知识产权合作架构,应对技术脱钩和技术体系分裂。

要使得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需要完善并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

1月27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面向未来的知识产权制度》报告,其中提到,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知识产权大国,高质量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过中国知识产权创造也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目前面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度演变以及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报告建议,推动形成安全可信的全球知识产权合作架构,应对技术脱钩和技术体系分裂。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从无到有

报告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产权发展,在世界知识产权史上是罕见的。从国际比较看,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专利申请量、商标申请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等各项指标就跃居世界首位。

2020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6.9万件,稳居世界首位。在商标领域,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576.1万件。2019年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为11.4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11.6%。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创新指数位居第12位,显著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高质量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利、版权、商标品牌作为产权化的创新成果,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高铁、核电、特高压等产品品牌甚至已经成为了国家名片。”报告指出。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北京博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俞建拖指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点低、起步难,但是增长快、成果数量大。

报告指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偏到全、从被动到主动、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如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知识产权迅猛发展的势头能够持续,中国有望在未来20年里成为全球知识产权领域最大的贡献者和利益相关方。

中国知识产权的迅猛发展背后,是多重因素驱动的结果。

报告分析称,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快速增加。2020年我国研发总投入是2010年的3倍,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3%,研发投入强度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

二是中国社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在专利申请中,全球申请量最大的前十所高校中,有5所来自中国。

三是产业链完整,产业集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突出,科研创新生态不断健全。在全球科技产业集群排名中,中国有19个科技产业集群进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强,位列排行榜第2位。

四是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申请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和创造效率。

五是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观念意识以及需求有了深刻的转变。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带来新挑战

报告指出,中国未来的知识产权发展将面临两大关键性挑战,其中之一是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局和知识产权版图重塑。

俞建拖指出,中国受益于开放、合作的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体系,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促进更多企业来华投资。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热土和重点区域,并跻身于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结点和枢纽。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投资规模为1444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此外,中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反向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反向创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向全球输出创新的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模式。

但是,报告也指出,有多重因素正在抑制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意愿。比如,当原来层级分明的知识产权格局被打破,原先高端和前沿创新领域的超额利润回报越来越难以维持的时候,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和企业会倾向于抑制竞争对手的崛起。

此外,技术发展本身也可以改变国家之间在知识产权合作上的比较优势。譬如人工智能技术大量应用,使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行业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被抵消,导致产业链向发达国家的回流,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全球资本和技术的流向。

地缘政治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报告指出,当国家安全因素越来越多被考虑,甚至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合作将变得十分困难。

多重因素混杂在一起,对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可能是出于对威胁的真实感知,但也很容易被扩大化,成为排除竞争产业对手的工具。

不过,报告强调,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与中国的联系减弱意味着逐渐失去全球技术领域的关键供应商和市场;对中国来说,愈发活跃的技术创新也无法再向国外出口。

若要加强技术流动,世界各国需要携手构建一套彼此接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透明、可信的流程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新技术变革下知识产权保护更复杂

中国知识产权发展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则是新技术变革。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应用促使全球价值链出现分解、融合和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高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

俞建拖解释称,现有知识产权架构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有明确、可见的保护客体,权利的归属、确认、转移较为容易确定。但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与数据资源给传统产权结构带来了冲击,数以千万、亿万的数据流动为权属认定带来难度,并且侵权行为转瞬发生,难以追踪痕迹,数字时代的诸多特殊性给传统的知识产权架构带来了挑战。

报告指出,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范围发生深刻变革。

以5G技术为例,截止到2021年9月,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4.5亿,用户渗透率突破2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G商用首先聚焦行业级应用,经过两年多培育发展,目前已在国民经济97个大类里的39类应用。

在5G的主要应用场景中,虚拟现实(以下称VR)技术借助5G已经广泛运用于游戏、教育、旅游、医疗等产业,但对于VR空间中产生的创新成果如何保护争议很大,特别在可版权性问题方面。

例如“大数据”,本身不具有独创性,不受《著作权法》保护,但对“大数据”的内容进行独创性的选择或编排后,在“数据存储和管理”、“处理和分析的数据形成成果之后进行数据的应用”这两方面内容实施了著作权保护,并通过专利、商标、不正当竞争和商业秘密等对大数据的其他环节进行了保护。但目前仍有大量数据不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之内,围绕大数据的所有权,不断引发出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及数据权属等问题。

此外,跨技术融合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更为复杂。比如工业互联网领域是由工业、设备、信息、经济深度融合的系统,相应地,互联网软件技术的开源知识产权风险也会带入到工业生产领域,同时还会受到专利保护、大数据权属等影响,需要多层次、多主体、多维度对其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梳理和更新,开展系统性的研究。

对国际知识产权规范的适应问题及对规则制定话语权的争夺逐渐白热化。报告指出,知识产权规则作为现代国际经贸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取得控制地位的核心要素。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在国际分工阶梯中的攀升,也必须要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发达国家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规则的升级,这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因此,报告建议,推动形成安全可信的全球知识产权合作架构,应对技术脱钩和技术体系分裂。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产权保护将成为其中的焦点议题。

面对一些国家发起的技术封锁与技术脱钩,要深入参与推动完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顶层架构。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探索建立可靠、可信、安全的技术认证机制和仲裁机制,妥善解决知识产权争端,避免安全概念的滥用。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推动全球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促进全球知识产权市场的发展,使技术进步惠及世界各国的人民。

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知识产权确认和交易验证体系,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成本,提高保护的能力与水平。

报告还建议,以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为基础,推动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领域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为更广泛的知识产权合作奠定基础。积极探索深化与美国、欧盟、日本、英国、东盟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知识产权 全球 报告 架构 技术 成为 动力 充分发挥 中国

热门资讯

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