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关注 >

金融机构和新市民之间的“鸿沟” 银行“信息数据短板”如何补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释放多项稳实体措施的信号,包括对新市民等多个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进一步增加和改善。

但从金融机构的实践看,信息不对称已经成了摆在金融机构和新市民之间的“鸿沟”。信息不对称引关注

据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认为,尽管过去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已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新市民群体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便是这个日益壮大的群体并没有能够获得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李兵是一名跨省务工的新市民。他没想到,现在要办一张工资卡,单凭一张身份证到银行办理已经行不通了。“银行知道我是外地户口后,还要求我提供单位开具的工作证明或者介绍信才可办理,我当时还挺气愤,后来才知道是政策变了。”

事实上,自2020年10月以来,为严厉打击违法贩卖银行卡,杜绝电信网络诈骗案的频发,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断卡”行动。此后,银行对于外地流动人口新开账户的审核新增了工作证明、居住证明、单位介绍信等手续,该政策也给跨省务工农民工在开卡时增添了一些环节。

作为新市民,李兵因信息不对称而在银行的“碰壁”并非个例。在信贷业务领域,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无法根据新市民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筛选。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举例道,传统金融机构在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部分新市民没有过去贷款记录,没有固定工作、收入证明等,属于“征信白户”。还有一些新市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无意中有过不良征信记录。此外,新市民客户往往在城市扎根不久,个人信用信息缺乏且缺少有效抵押物,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成本收益要求。

探究新市民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原因,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认为,新市民群体大多采用灵活就业的方式,流动性较大,很多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并且工作内容也频繁变换,因此很难提供稳定的收入证明,个人信用信息缺乏,授信更为困难。

完善新市民数据库是关键

针对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叶银丹表示,银行机构首先要转变过去对新市民的老观念老看法,摒弃偏见,将新市民视为业务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加大力度支持新市民在城市扎根,这也是银行积极落实和服务国家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举措。其次,要优化内部资源配置,通过设立专项额度、加大内部激励等措施,逐步提高新市民客户占比,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如针对上述李兵的问题,交通银行永州分行相关负责人坦言,之前也遇到过。该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跨省务工市民开卡难题,该行有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优化举措,如针对审核所需的证明,指定专人对接,提升开户效率;成立“营运人员+客户经理”上门开卡服务团队;为农民工做好一对一政策科普等。

另外,新市民普惠金融的关键在于打破信息不对称,构建并完善新市民数据库。“金融机构还要强化金融科技在服务新市民中的应用,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建立并完善新市民数据库,降低对抵质押物的依赖,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叶银丹如是说。

从银行层面看,邮储银行方面提到,该行将在银行流水、社保、纳税等基础上,探索更多的收入认定方式,增加平台类支付流水收入等多渠道认定客户收入还款能力。针对新市民在城市没有固定资产这一普遍痛点,平安银行在常规信贷流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新的评估形式作为风控补位,比如客户微信、支付宝等常用账户流水来甄别其收入能力和还款能力。

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对新市民群体的现状、需求、收入水平等进行挖掘,建设完整良好的数据基础和服务能力,不仅可以判别新市民群体当下的状况精准提供急需的金融服务,甚至可以进一步预判相关新市民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不仅做到为新市民的现在兜底,还能为未来铺路。(张漫游)

关键词: 银行信息数据短板 金融供给 新市民数据库 交通银行

热门资讯

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