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内蒙古发展绿氢产业拥有三大明显的优势 内蒙古氢能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氢能利用技术发展成熟,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压力持续增大,氢能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氢能已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成为我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选择。氢能产业基础设施是发展氢能产业的前置条件,能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至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氢能相关企业有3060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企业580余家,增速达24.8%,今年1~5月新增130余家。

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内涵丰富,主要包括氢源、氢能储存与输送、氢能加注及氢安全等。我国氢源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化石燃料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工业副产气制氢等。

新能源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主战场。在新能源中,氢能特别是绿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内蒙古氢能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作为全国清洁能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了解,当下,自治区正在全力推动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绿氢生产输出基地、氢能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燃料电池重卡示范基地、绿氢多元应用基地、氢能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全区已批复实施风光一体化制氢项目31个,绿氢规模54万吨、占比超过全国的50%。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内蒙古氢能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绿氢是通过电解水制氢设备,将由可再生能源发电后形成的电能,转化成氢能。其制取过程只产生水,碳排放可以达到净零。在运输、航运和钢铁等高污染行业,或可长期使用绿氢。

万吨级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在全国率先产出第一方绿氢。在氢能装备制造方面,已引进20个项目,2项已经投产,形成了150台套制氢电解槽和300吨储输氢管材的生产能力,为发展绿氢产业奠定了基础。

前不久,万吨级鄂尔多斯准格尔旗纳日松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在全国率先产出第一方绿氢。内蒙古正在全力推动绿氢“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绿氢生产输出基地、氢能装备生产制造基地、燃料电池重卡示范基地、绿氢多元应用基地、氢能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内蒙古已批复实施风光一体化制氢项目31个,绿氢规模54万吨、占比超过全国的50%。

内蒙古发展绿氢产业拥有三大优势:

绿电资源丰富,内蒙古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4.6亿千瓦、占全国一半以上,太阳能94亿千瓦、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据专家估算,以一年为单位,在内蒙古25万千瓦新能源可生产1万吨绿氢,如果全区10亿千瓦的新能源资源全部用来制氢,每年就可以生产4000万吨绿氢,远超过了全国现有3300万吨的氢气产能。

应用场景丰富,内蒙古传统煤炭、冶金、工业等领域可为氢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内蒙古重型柴油机车、矿用重型卡车、矿山机械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可以逐步用氢燃料电池车替代。

内蒙古大力发展绿氢制甲醇、绿氨、高端煤油、汽油等,在传统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之外,开辟全新的绿色化工应用新场景,推动新技术向下游延伸。内蒙古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开拓区外市场,实施“绿氢进京”战略,为首都和周边省市提供更多清洁能源。目前,中石化“西氢东送”项目,即内蒙古乌兰察布至北京输氢管道工程已经纳入国家规划。自治区内部也正在规划设计以鄂呼包乌为核心,横贯东西、面向华北和西北的输氢管网,输氢设计能力超过600万吨/年,系统性提高输氢的安全性,降低输氢成本。

良好的政策环境。内蒙古出台了“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实施细则等一揽子政策。

在风光制氢项目方面,内蒙古明确提出,离网制氢优先、技术先进的优先、下游有消纳场景的优先、前期准备充分的优先,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受理申请,随报随批。为培育新市场,对冲目前制氢环节的高成本,内蒙古及时出台政策,按1.2倍超配新能源指标,允许20%电量上网。

报告对我国内蒙古氢能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内蒙古氢能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内蒙古氢能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想要了解更多内蒙古氢能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内蒙古氢能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