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汽车制造市场机遇深度分析2023

汽车制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需求多元化,汽车生产企业需要更高效率和更加灵活的生产方式,以满足激烈竞争下的市场需求。

从汽车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2022年,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疫情冲击,芯片短缺、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过,即便处在多重考验之下,中国汽车产业仍然展现出了顽强的韧性。

如果你想了解汽车制造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我们研究院撰写的《2022-2027年汽车制造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汽车制造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汽车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


(资料图)

汽车自发明制造以来,因其便捷的使用性能,在全球迅速推广,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发展日益迅猛,尤其是在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总量最大的国家。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延续了2021年的增长态势,并已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乘用车市场连续8年超过2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保持了恢复增长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2022年中国规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较为波动震荡,2022年12月,中国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9%,2022年1-12月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

2022年汽车市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汽车制造业17517家,比上年增加1103家。汽车制造业亏损企业4469家,比上年增加888家,亏损面25.5%,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汽车芯片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车用芯片供应紧张。近年来汽车芯片国产替代率也在不断提升,比较简单的MCU芯片、SOC芯片会较多、较快地推进,但与国外相比国产芯片存有较大技术差距。目前国内汽车芯片的供给率不足10%,最低的不足1%。预计2023年缺芯问题将会延续。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支持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将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和消费活力。2023年我国汽车市场将持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

汽车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2022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2314.8万辆,同比增长2.3%,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2%,高于上年0.2个百分点。汽车销量排名前五位的企业集团合计销量占比59.9%,汽车销量排名前三位的企业集团合计销量占比41.2%。

众所周知,汽车制造业属于高能耗产业,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汽车行业不仅需要引领低碳出行、低碳运输,还要肩负促进内循环、刺激消费的重任。因此,汽车制造业,尤其是整车制造企业更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产能、产品与节能、减排之间做好平衡,并尝试用ESG理念代替过去的“唯销量论”,助力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

与房地产行业类似,汽车制造行业涵盖多个上下游产业链,如汽车零部件制造、汽车贸易维修、汽车物流仓储、汽车软件供应商等。有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可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增值2.64元。因此,除自身实现节能减排外,汽车制造企业还应带动全产业链共同为“双碳目标”努力。

当前,中国汽车制造业营业成本达到18018.9亿元,同比增长69.4%,增速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成本总额的7.9%。新技术的跨界融合、以大数据为主要载体的“软件驱动汽车”正快速提升产品的迭代速度,汽车正逐步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

汽车制造行业市场机遇分析

2021年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 (GB19578-2021)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于202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标准规定了燃用汽油或柴油燃料、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类车辆今后一个时期的燃料消耗量限值要求,是我国汽车节能管理的重要支撑标准之一。标准发布实施是落实 《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汽车产品节能减排、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支撑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作为制造强国的重要赛道,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车产业,在2022年一路驰骋,不断以智能化铸就中国制造“新名片”。

未来推动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实施“汽车产业+数字化”。大力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制定数字化转型路径。加快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为数字化新技术提供丰富的汽车产业应用场景。

2022年中国车市最大的亮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2年1月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25%。这一数字已超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

国内汽车行业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燃油车市场空间逐渐萎缩,新能源汽车发展已成为推动车市增长的“主引擎”。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迅速变化,随着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以及政府政策的改变,市场正在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以及车联网和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发生了变化。

未来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将继续加速。首先,政府政策的支持将是推动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正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其次,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也将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消费者对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汽车产品越来越重视,汽车制造商将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车联网和智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使汽车更智能,更安全,更节能,更高效。

业内认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华创证券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为989万辆,同比增长51%,渗透率将提升至40%。中汽协预计,2023年新能源汽车将达900万辆,同比增长35%。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汽车制造是指汽车整车制造、装配或车用发动机、零部件和配套件生产。

欲了解更多关于汽车制造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2-2027年汽车制造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

关键词: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