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替代技术,主要指的是在能源终端消费环节,通过电能替代一次能源的消费方式。其中,主要包括热泵、分散式电采暖或者家庭电气化等各类方式。通常,可将电能替代技术分为类,分别是制热类、动力类以及其他类。
电能替代是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的能源消费方式,如电采暖、地能热泵、工业电锅炉(窑炉)、农业电排灌、电动汽车、靠港船舶使用岸电、机场桥载设备、电蓄能调峰等。当前,我国电煤比重与电气化水平偏低,大量的散烧煤与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关资料图)
如果你想了解电能替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我们研究院撰写的《2021-2026年中国电能替代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电能替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电能替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第一大国,环境保护问题加剧,建设低碳社会的压力也逐渐增大。调整能源结构和提升电能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方法。国网公司提出的电能替代战略,对于优化能源布局、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十年来,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上升。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
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是提高电煤比重、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电能替代,有利于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扩大电力消费,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同时,带动相关设备制造行业发展,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程度不断提高,对群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此发展环境之下,推动电能替代在工业、农业生产以及交通运输等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各应用场景中,电能替代在工业和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程度相对较高,到2021年底,前两大应用场景占据电能替代市场约62%的份额;其次为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领域的电能替代占比分别达到了8%和7%左右,除此之外其他应用场景占比之和达到19%。
随着国内各领域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子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在此过程之中,我国各个省份的电能替代量不断增加,以北京研精毕智信息咨询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为分析依据,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的电能替代量占比超过30%,为国内第一大电能替代省份;其次为四川省,同年电能替代量占全国市场的比重达到了15%左右,仅次于广东省,此外其他省份的电能替代量占比之和共计达到55%。
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12.58亿千瓦;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59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4%,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达3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8%。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王大鹏介绍,截至目前,第一批9705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项目并网工作正积极推进,力争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并网投产;第二批基地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第三批基地项目清单近期已正式印发实施。
2020年,我国工业部门电气化率26.2%,电气化发展趋于平稳,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电气化率17.8%,电气化发展潜力巨大。与传统电气化相比,新时期我国电气化在供应端,更加强调电力供应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变,更多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从源头上实现清洁能源电力化、电力供应低碳化;在消费端,更加强调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降低电力消费强度。
电能替代行业发展趋势
电能替代行业相比其他传统能源,电能具有清洁和安全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对于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具有深刻的意义,近几年我国工业和农业中的多个领域正在逐步提升电气化水平,致力于构建新型的能源消费市场,在市场供应侧开发绿色低碳能源,从根本上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在此过程之中,国内电能替代量也将实现不断增加,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电能替代的电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无论是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还是超低排放煤电机组集中燃煤对分散燃煤的替代,都将对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稳步推进电能替代,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人们享受更加舒适、便捷、智能的电能服务;有利于部分工业行业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此外,电能替代将进一步扩大电力消费,缓解我国部分地区当前面临的电力消纳与系统调峰困难,特别是个别地区的严重“窝电”问题。
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向社会公开征求《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其中提到,鼓励推广新型储能、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等主体参与需求响应。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大型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消费绿电,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外向型企业较多、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地区逐步提升绿电消费比例。加强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使用绿电的刚性约束,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电力消费中绿电最低占比。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绿电消费水平,促进绿电就近消纳。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用电呈现刚性、持续增长,电力行业既面临自身达峰的艰巨任务,也要支撑全社会尽早达峰,后续电能替代潜力巨大,全社会电气化程度将稳步上升。
意见提出,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绿色电力消费比重,提升新增产业、新建项目、新建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支持以县域或村镇为单位,充分利用当地风、光、生物质、地热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网络,提高乡村用能的绿电比例。积极推动工业厂房、公共建筑等屋顶光伏建设和实施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因地制宜推广浅层地热驱动的冷热电一体化模式。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电能替代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