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贵州林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 我国天然林面积增加3.23亿亩 全球动态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贵州林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


(资料图)

2月6日在贵阳召开的2023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获悉,2022年,贵州林业超额完成营造林275万亩,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

据了解,2022年,我省国土绿化(包括造林绿化、草原修复、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林木种苗)、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油茶等林草产业发展、林草法治建设等5项工作获得国家林草局通报表扬。黔南州、铜仁市、六盘水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地级)称号。江口县进入全国8个林长制激励市(县)。玉屏自治县油茶产业园区、赤水市竹产业园区荣获第二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江口县国有林场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8家单位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8名同志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省林业局获2021年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树种结构调整获省级机关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奖。

2022年,贵州林业超额完成营造林275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725平方公里,草原生态修复34.5万亩,国储林面积185万亩、国储林项目融资放款162亿元,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2960万亩,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已于2021年2月1日起施行,明确将林业碳汇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林业碳汇项目进入碳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的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

我国天然林面积增加3.23亿亩

国家林草局2月3日发布,从1998年试点以来,我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取得重大成效。我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于1998年启动试点,和工程启动前相比,天然林面积增加3.23亿亩、蓄积增加53亿立方米。天然林单位面积年涵养水源量、固沙固土量分别比工程启动前提高了53%和46%。

十年来,国家储备林工程建设区总蓄积增长2.7亿立方米,年均蓄积增长量约10.8立方米/公顷,通过国家储备林累计产出木材约1.5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国家储备林3600万亩以上,增加蓄积7000万立方米以上。

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实施20多年来,我国天然林面积增加3.23亿亩、蓄积增加53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修复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建立,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据悉,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重要标志。该工程于1998年启动试点,2000年全面展开,采取严格森林管护、有序停伐减产、培育后备资源、科学开展修复、有力保障民生等措施,历经试点和两个10年期建设,到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亿元,工程建设范围由重点区域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由停伐减产到全面停止,累计减少天然林采伐3.32亿立方米。

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林单位面积年涵养水源量、固沙固土量分别比工程启动前提高了53%和46%,天然林生态系统有效恢复,有力改善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国有林区总产值由1997年82.25亿元增加到2020年491.72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由1997年19∶69∶12调整到2020年37∶28∶35,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林区民生得到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植绿护绿,生态保护意识明显提升。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版林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下一阶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以创新投融资渠道、建立新型产权模式和经营模式为重要途径,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将建设国家储备林3600万亩以上,增加蓄积7000万立方米以上。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介绍,十年来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种草改良1.65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近十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

李春良介绍,目前我国森林面积34.60亿亩、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194.93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工林保存面积13.14亿亩、居世界第一位;草地面积39.68亿亩、居世界第二位;湿地面积8.50亿亩左右、居世界第四位;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是涵盖世界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高等植物种数、脊椎动物种数分别占世界的10%和13.7%,都居世界前列;我国林草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居世界前列。

此外,十年来我国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立。我国努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首批5个国家公园。在北京设立了国家植物园,在广州设立了华南国家植物园。74%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到了有效保护。

广西连续14年每年造林300万亩以上

2021—2022年,广西累计完成植树造林面积664万亩,连续14年每年完成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累计完成退化林修复、桉树纯林改造24万亩,新造珍贵树种8万多亩。在2月6日举办的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培训班上,广西林业局分享了“十四五”以来广西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典型经验。

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中央财政造林补助等重大项目为载体,组织实施油茶“双千”计划、国家储备林“双千”计划和广西区直林场商品林“双千”基地建设工程,开展珍贵树种进百城入万村行动,实现国土绿化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编制实施《广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十四五”规划》《广西国土科学绿化总体规划(2021—2025年)》等,推动提高森林经营水平。

完善生态修复管理制度。制定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恢复植被和林业生产条件及树木补种标准(试行)》,规范毁坏林地生态修复管理工作。

推动商品林扩面提质。每年安排资金4亿多元用于油茶种植补助,广西油茶总面积达到880万亩。推行油茶“百分之百良种、百分之百大苗、百分之百花果苗”造林。还培育了八角、肉桂、澳洲坚果等特色经济林,广西全区经济林面积达4000多万亩。

积极推动林业碳汇工作。印发广西林业碳汇增汇及开发交易的指导意见,区直属国有林场林业碳汇集中统一开发实施方案等文件,指导全区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广西区直高峰林场被列入全国首批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积极开发林业碳金融产品,探索大型活动实现碳中和。

推广现代营林管理技术。充分发挥林地“一张图”作用,推动营造林管理平台建设与森林资源管理高度融合,推动精细化管理。目前,广西已完成全区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工作,完成各年度造林绿化任务和完成面积落地上图。

《2023-2028年版林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咨询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 国家储备 生态保护 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