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是通向未来科技最基础的学科,在全球竞争维度中,它甚至超过芯片。”在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看来,公司在2022年更“稳固”了自身战略发展方向。“以前大家说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但今后应该是一家用合成生物科技创新驱动的生物科技公司。”
有生物发酵产业“芯片”之名的合成生物学,将指导产业制造过程向绿色、低碳、智能化方向前进。在这之中,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互动,不会止于单个企业的商业回报,更会瞄准整个产业集群的综合效益提升。
如果你想了解生物发酵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我们研究院撰写的《2022-2027年中国生物发酵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生物发酵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生物发酵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相关资料图)
大宗发酵产品中的味精、赖氨酸、柠檬酸等产品的产量和贸易量位居世界前列;淀粉糖的产量在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其他如山梨醇、葡萄糖酸钠、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糖醇、酵母和酶制剂等产品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物基材料、化学中间体的生物制造等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生物发酵技术产业化应用于化学中间体,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于学军曾表示,“十三五”期间,生物发酵产业升级和产能提升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生物发酵产业正向着生物制造强国有序迈进。
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提出对化妆品新原料进行分类管理,大大加速了新原料在化妆品上的应用,化妆品新原料闸口打开。
据统计,2022年共计42种新原料通过国家药监局备案,其中生物技术有9款原料完成备案,而华熙生物一家就有3款,包括“水解透明质酸锌”、“水解透明质酸钙”以及“N-乙酰神经酰胺”。
如今,中国美妆本土企业正将研发重点转移到上游产业链,向原料研发倾斜,并通过开发独家核心功效原料,谋求突围主动权,而这也成为拉动本土企业研发动力和市场活力的关键。
以透明质酸原料起家的华熙生物,二十多年来一直不断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成了六大研发平台,以生物科技为产品创新注入动力。其中,润百颜承袭华熙生物在玻尿酸领域的最高技术成果,掌握玻尿酸护肤核心技术,独创INFIHA英菲智配玻尿酸科技,将玻尿酸的功效由保湿拓展到修护、抗皱。BM肌活则深耕发酵领域,充分发挥糙米发酵精粹优势,仅“糙米焕活精华水”一个单品在2022年的销售收入就超4亿元。、
我国生物发酵产业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使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并形成了一些优势产品。近年来,生物发酵行业围绕提高产品特殊性能的研究,通过生物转化、生物催化等方法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如特殊功能发酵产品及其衍生物、生物材料、生物菌剂、手性生物产品、食品及日化添加剂、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色素、生物染料、环保生物新产品等相关产品。
随着国家对生物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在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较好地实现了创新带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技术指标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得到明显改进,产品质量和产率达到较高水平。柠檬酸、味精、山梨醇、酵母等产品生产技术工艺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生物发酵产业新发展格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形成需求、供给动态平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扎实推动我国由生物制造大国向生物制造强国迈进。“十四五”期间,生物发酵产业将针对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梳理技术短板,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逐步改变部分行业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对生物发酵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生物发酵产业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在氨基酸领域就更多了,比如依克多因等。未来还会有一系列物质陆陆续续产出,随着我们和市场节奏往前推出。现在布局六大类物质大概百余种生物活性物,每年都会有新的物质能够上市。”赵燕指出,“很多新物质都会对于整个行业有颠覆性的影响,它会引领整个生命健康行业往前发展,影响力巨大。”
2021年1月,华熙生物成立“华熙生物研究院”,通过开放原料、配方、工艺、数据、商标和服务成果,向产业链上下游赋能,打造生物科技大生态。目前,华熙生物研究院已经触达计生、食品、洗护、口腔等领域。在华熙生物研究院赋能之下,WonderLab推出的玻尿酸软糖、高露洁推出玻尿酸牙膏等产品都有华熙生物的技术支持。
资料显示,2021年,生物发酵产业经济运行基本稳定向好,主要行业产品产量约3168万吨,同比增长约0.8%;总产值约2593亿元,同比增长约3.8%。主要产品进口量137.7万吨,同比下降40.4%;进口额2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9%。主要产品出口量564.9万吨,同比增长0.44%;出口额82.1亿美元,同比增长43.9%。
生物发酵产业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要,还将为构建低碳经济社会提供技术支撑,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也将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做出新的贡献。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正确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攻方向,在当前国外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确定性较大的前提下,推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
生物发酵行业市场机遇分析
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是有一定必要性的。”谈及合成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祁庆生向财经网产经谈到,“我们的基础研究做得非常好。从5年前,我们开始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但如今大中院校的招生人数趋近饱和,一些基础研究成果无法进行转化,就需要产学研结合。比如华熙生物的透明质酸发酵体系,尽管生产效率已经达到行业领先,但采用第三代生物科技—合成生物技术还有继续提高的余地。所以,针对生产过程中效率不太高的生产环节、发酵过程和菌种,我们再继续协助华熙生物提高。另一方面,高校开发的新品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来继续开发应用端。”
“在资本的推动下,国内合成生物的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祁庆生认为,作为制造大国,中国生物合成领域、生物发酵产品的实际规模都是非常庞大。“比如中国在氨基酸行业的市场占全球总体大约70%以上,这就是非常好的合成生物学应用基础。透明质酸也是这样,我们的市场占比也占70%以上。”
推动行业做强主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应用领域,发展中高端产品,降低大宗生物发酵产品制造比重;产品向多样性、小品种、高附加值、规模适中发展,实现从传统产品向衍生产品延伸发展;发展高性能、高产菌株的进化育种及高通量筛选技术,不断提升原料利用率、糖酸转化率、分离提取收率;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酶种开发;开展新型功能发酵制品、高附加值复合型功能性益生菌发酵食品、酵素产品等的研发、营养健康评价及应用。制造过程进一步向绿色、低碳、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生物发酵行业已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生物发酵产业具有技术、资金、成本等壁垒较高的特点,随着该等壁垒的不断提高,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各国企业的全球性竞争在持续深入,行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持续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业界认为,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有助于对资源和市场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和调整,从而提升产品集中度,提升公司整体的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
想要了解更多生物发酵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生物发酵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