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2023年中国降钙素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骨质疏松患者数量将达到5.4亿人

降钙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骨骼、肾脏和胃肠道的调节使血钙降低。对骨髓的作用体外骨培养证明,降钙素抑制骨的吸收,又能抑制骨自溶作用,使骨髓释放钙减少,同时骨骼不断摄取血浆中的钙,导致血钙降低,降钙素还可抑制骨盐的溶解与转移,抑制骨基质分解,提高骨的更新率,增加尿钙、尿磷排泄,引起低钙血症或低磷血症。在体内的降低血钙作用很短暂,降钙素可对抗甲状旁腺激素对骨髓的作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突破,医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重点开发多肽偶联药物等新型生物药的产业化制备技术。还提出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巩固原料药制造优势,加快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技术门槛高的特色原料药新品种以及核酸、多肽等新产品类型,大力发展专利药原料药合同生产业务,促进原料药产业向更高价值链延伸。依托原料药基础,打造“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优势。

2023年中国降钙素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降钙素对肾脏的作用可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它们在尿中的排泄,但对钾和氢影响不大。对胃肠道的作用 可抑制肠道转运钙以及胃酸、胃泌素和胰岛素等的分泌。口服降钙素后,在胃液内迅速降解。肌肉或皮下注射后约0.5~1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12小时后从血中消失。半衰期约为10分钟,消除率为每分钟8.4±1.1 mg/Kg。鼻腔喷雾给药的生物利用度约为注射给药的50%。

降钙素具有以下作用:①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和数目,直接抑制骨吸收,减慢骨转换,降低血钙水平。②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重吸收,增加尿钙、磷排泄。③抑制疼痛介质释放,阻断其受体,增加β-内啡肽释放,起到周围性和中枢性镇痛作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多的国家,其严重性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目前,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有二膦酸盐类、钙制剂、雌激素、雄激素、维生素D类、降钙素及激素替代疗法等。

受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持续攀升,在2020年已经达到2.9亿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入中度阶段,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扩增,也推动骨质疏松患者数量的增长,在2050我国骨质疏松患者数量将达到5.4亿人。目前全球中用于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状的药物主要有降钙素、钙制剂、维生素D等产品。随着近几年国内骨质疏松患者数量的增长,以及国内居民对于自身保健需求的增长,推动鲑降钙素行业快速发展。

目前,市场上的降钙素制剂有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其中前者起效较快、持续作用时间较长。鲑鱼降钙素有两种剂型,即鲑鱼降钙素注射剂和鼻喷剂。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不断深化的阶段,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持续攀升,有利于鲑降钙素行业的发展。同时,市场需求较为稳定,市场规模出现下降趋势。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降钙素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降钙素为参与钙剂骨质代谢的一种多肽类激素。1961年Kumar和Foster等进一步证明哺乳动物的降钙素来源于甲状腺,但鱼类降钙素却产生于其后部腮腺。所有的降钙素结构上相似,具有单链、排列顺序不同的32个氨基酸,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取决于物种,其作用基本相似。鱼降钙素与哺乳动物降钙素受体的结合能力超过哺乳动物的降钙素。基于这一原因,目前临床应用的均为鱼降钙素。

降钙素对破骨组织细胞有急性抑制作用,能减少体内钙由骨向血中的迁移量。骨转化率增高的病人或实验动物,注射降钙素后血浆钙明显下降,但骨转化率正常的成人则无上述反应。鱼降钙素增加尿中钠、钙和磷的排泄,但人降钙素的上述作用轻微。降钙素的主要作用是在“钙应激期”,如儿童生长期、妇女妊娠期、哺乳期等。

在此期间,血清降钙素明显升高,起到促进骨骼发育和保护骨骼的作用。妇女绝经后骨丢失增加,相关的现象是血钙和血降钙素水平降低,应用降钙素治疗可减轻这种骨的不断丢失。降钙素除可抑制骨吸收外,对许多骨代谢疾病所引起的骨痛症状也有很好的疗效,但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了。

本报告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投资者能够充分把握行业目前所处的全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具体分析该产品所在的细分市场,对降钙素行业总体市场的供求趋势及行业前景做出判断;明确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了解市场定位,把握市场特征,发掘价格规律,创新营销手段,提出降钙素行业市场进入和市场开拓策略,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降钙素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