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面是难以控制的通胀给多国经济带来的下行压力,加息势在必行;一面是供需错配持续下的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贸易限制及格局重构,价格持续上涨。在二者的双重影响下,未来农产品市场将呈现明显的“近强远弱”特征。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节奏超出一季度预期
根据IMF预计,2022年全球通胀率水平将较1月份预测值继续走高,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率平均水平或将达到8.7%,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将达到5.7%。这意味着通胀问题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各国货币兑美元汇率将随着美联储强势加息、美元升值的进程而被动贬值,这将使以依赖国际贸易为主的经济体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一方面是资本流出形成的金融和债务风险增大;另一方面则是货币贬值将推动国内通胀水平上升。
出口限制措施更倾向于缓解通胀风险
地缘风险问题的不断溢出,直接冲击了全球商品贸易结构。作为源头的原油价格的中期涨势仍在延续,并带动了全球植物油价格的一路攀升,也进一步形成了对全球经济的通胀压力。前不久关于印尼精炼软棕榈油的禁止出口政策,对全球棕榈油贸易的实质性影响或十分有限。而更重要的在于其要通过禁止出口来平抑国内的高通胀水平,但这或许很难从本质上扭转其货币兑美元贬值影响下的物价水平上升。
目前各国应对输入性通胀的优先性倾向于降低国内供应风险,比如缩短供应链、寻找新的市场、提高出口关税等,黑海地区谷物贸易受限更推动了这一进程的加快。根据国际谷物理事会发布2022/23年谷物供需预测报告内容显示,考虑到黑海地区问题,初步预测上年度结转库存将有增加,但由于产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大,预计世界谷物供应量将略有收缩,同比下降近1%,即22.75亿吨。此外,预计消费增长将低于平均水平,但季末库存仍将大幅下降。
由于地缘风险带来的全球谷物供应紧张问题正逐步形成各国间共识。但在保障全球谷物供应能力及贸易流通顺畅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源于气候影响的持续性,作物生长形势并不乐观,在南美大豆减产形势下,美国小麦、加拿大菜籽等也均表现出较大的减产风险。而地缘风险带动下的种植成本增加又令谷物播种受到了大豆挤占,同时各国的谷物出口限制也进一步强化了此前地缘问题带来的贸易中断影响,更是给玉米和小麦的供应能力提出了新的问题,从而影响全球谷物供应量的下降。
中长期利空预期不改短期上行态势
从宏观角度而言,美联储货币宽松政策的“后遗症”仍需要更大力度的加息和缩表缓解,在流动性风险上,市场预期正在不断强化。当下市场流动性有逐步趋紧态势,美联储5月加息50bp将成为确定性事件,美元快速升值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虹吸”作用4月下旬表现尤为明显,给其他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较大压力,并将收窄其他经济体维持经济增长的政策空间。当前拉美地区已先于美元提前开启、而欧盟也宣布即将在今年7月收紧货币政策。可以确定的是,伴随着美元的持续升值,中长期将对美元计价的大宗农产品市场形成利空影响。但短期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叠加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支撑大宗商品的价格高位运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