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2023年中国农用地膜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农用地膜大多是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属于不可降解塑料,使用后如果不及时回收处理的话,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根系生长;丢在田间地头的残膜,被风吹至房前屋后、田野树梢,会影响村容村貌。因此,加强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防治农田残膜“白色污染”,对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农用地膜的批发零售渠道主要有园艺花卉市场、批发市场、农资供应站以及农贸市场,其中农资供应站和农贸市场是消费者购买农用地膜的主要地点。市场上销售的农用地膜主要品牌有清田、星光等。

我国地膜使用量和覆盖面积均为世界第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4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将达3.3亿亩,使用量超过200万吨。我国农用地膜行业产量区域集中度较高,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用地膜产量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浙江、吉林以及辽宁等地区,产量分别约占同期全国总产量的22%(山东)、20%(河南)、8%(浙江)、7%(吉林)、4%(辽宁)。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农用地膜行业发展前景及深度调研分析报告》显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地膜全称农用地面覆盖薄膜,通常是透明或黑色聚乙烯薄膜,它作用于覆盖农田,起到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快速增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农业生产中用于保护植物水分流失等措施的一种制品。农用地膜广泛应用于棉花、烟草、花生、西瓜、茶叶等粮食作物,增产效果明显,增产率高达30~50%左右。它的应用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场革命,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用地膜具有调节地温、保持水分、防治杂草、抑制病虫害等作用,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并降低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农用地膜,在农作物收获后短时间内可以自行完全降解消失,既不会降低土壤的含水量和肥力,也可以免去回收地膜所需的额外劳动力和作业费用。因此,可降解农用地膜非常适合在既需要维持足够的农作物产量,同时面临老龄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农业人口减少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

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组织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聚焦重点用膜地区,选择地膜用量大、工作基础好、主体积极性高的县进行试点,重点支持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系统解决传统地膜回收难、替代成本高的问题。

国家对农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有两个重点:一是加厚地膜,以达到回收要求达到80%以上;二是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试点中也面临着资金问题,据了解,加厚高强度地膜市场价格约100元/亩左右,全生物降解地膜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市场价格在180~200元左右。中央补助资金对加厚高强度地膜补贴标准为30元/亩,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补贴标准为60元/亩,老百姓使用的地膜在40~50元/亩。

2023年中国农用地膜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农用地膜一般指农用薄膜。 农用地膜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塑料薄膜的总称,对于播种时期的保湿、保温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农用地膜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新型薄膜不断出现。农膜的开发和使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收益,显著提高了农田土地利用效率。然而,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农膜土壤残留将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植物作物和大气污染,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回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膜污染防治工作,省农业农村厅日前发起《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倡议书》,倡议地膜生产经营者、销售者、使用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科学使用标准或加厚高强度地膜产品,鼓励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主动清理农田残膜,科学回收处理,保护耕地土壤结构,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鉴于目前降解地膜使用成本较高,应出台可降解地膜的使用支持政策,对农业生产中应用可降解地膜技术给予一定的补贴,提高农民对降解替代技术的认识,鼓励可降解地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农业向绿色、高质量、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同时推动全生物降解地膜“产学研推”融合发展,让全生物降解地膜从企业产品研发、科研教学到农民合作社等,形成“多方反馈、协作、衔接”的联合机制,共同对抗地膜白色污染造成的环境危害。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中国农膜市场正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高档功能膜的推广使用已成气候。棚膜产品结构将向多层复合发展,性能向高透光、高保温、高强度、长寿命和持续的流滴期、防腐期、转光期、防尘期、防菌期等功能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地膜则向保墒、增温、除草、防虫等功能发展。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5年中国农用地膜行业发展前景及深度调研分析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