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类物质在体内既不能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各不相同的,现在被列为维生素的物质有30多种,其中已知与生物体健康有关的有20多种,常见的有以下13种。从化学结构上看,各类维生素之间差异很大甚至毫无关联,因此维生素通常根据物理性质分类,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等)和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1、B2、B6、B12、泛酸、PP、生物素、叶酸、胆碱等)两大类,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有机溶剂,吸收后体内储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除;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易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
常见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主要功效是防止夜盲症;维生素B1可以促进生长,维持心脏、神经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维生素B2可以促进发育;维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力;维生素D可以防止人体的钙流失;维生素E可以抗衰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维生素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显示:
维生素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维生素行业投资价值研究
近些年来,为了促进维生素行业发展,我国颁布了多项关于支持、鼓励、规范维生素行业的相关政策,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鼓励安全高效环保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含维生素、蛋氨酸),动物促生长用抗菌药物替代产品开发、生产。
维生素行业高度集中,近十年没有新的进入者,为典型的寡头垄断行业。目前行业内的公司主要包括新和成、浙江医药、安迪苏、金达威、巴斯夫、帝斯曼等公司,中国公司的产能占到了全球总产能的一半以上,且产品大多供内销。
维生素上游产业链为原材料的提取,由石油化工原料和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做成中间体,在经过加工做成维生素,下游主要是维生素下游的应用,由饲料、医药、化妆品和食品饮料组成。玉米和大豆是制作维生素重要的原材料,根据数据显示,玉米产量呈现上涨趋势,2021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7255.06万吨,大豆产量近几年漂浮不定,2021年,中国大豆产量为1640万吨。
维生素下游应用主要由饲料添加剂、医药及化妆品和食品饮料,其中维生素的下游最主要的应用于饲料添加剂,占比最多,占比65%,医药及化妆品占比第二,占比25%,食品饮料占比第三,占比10%。
饲料添加剂作为维生素的下游产业,饲料添加剂的政策也影响这维生素产业的发展。2011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维生素的绿色生产技术”列为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
根据国际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7-14%为轻度老龄化,14-20%为中度老龄化,21-40%为重度老龄化。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是13.5%。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处于中度老龄化的边缘。2022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4.2%。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较深,且从趋势来看,2013以来,国内老龄人口比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也将导致包括维生素在内的药品和保健品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
随着中国药物法规的健全,国内药物生产企业也逐渐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虽然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细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将促进我国维生素等药物面向世界市场,而且我国原材料成本和制作成本较低,有着一定的优势,成本较低的同时成产效率也初步提高,这是我国维生素走向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我国维生素产业发展将持续上升态势。
本报告对我国维生素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维生素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
报告还综合了维生素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报告对于维生素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商、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拟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维生素行业发展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维生素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