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VR、AR等科技的不断发展,动作捕捉设备成本的降低,虚拟偶像已经成为元宇宙热潮里最热的一个方向,字节跳动、网易等公司都在发力布局虚拟人产业。虚拟人目前的确已经进入了直播行业,化身为24小时直播不休息的“卷王”主播,引发虚拟人上岗潮。
【资料图】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虚拟主播走向大众,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之中,为诸多行业带来业态变革。使用优质低成本的数字人虚拟主播进行直播带货,逐渐成为2023年直播行业火热的现象之一。
随着AI技术掀起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热潮,虚拟数字人领域又迎来一轮爆发。一大批量具备交互能力的虚拟数字人开始扎堆涌进直播间。极具特色的数字人虚拟主播频频亮相电商直播、新闻播报、展览讲解等场景。
虚拟主播行业市场调研
短视频直播近年成为电商领域的“标配”,而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主播是直播带货领域的新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网络直播行业延续了良性发展态势,以数字人虚拟主播为代表的新兴产品技术帮助实现行业降本增效。
企业在短视频、直播领域投入对AI数字人虚拟主播的应用,不仅可以紧跟内容升级创新、数字化营销的步伐,也是在数字资产上的重要布局。
据了解,根据数字人物的图形维度,常见的虚拟主播有两类:一类是2D数字人,通过采集真人的图像、声音,利用唇形驱动、动作驱动等相关算法制作数字人形象,短视频平台常见的带货数字人便是此类。另一类为3D数字人,这类虚拟数字人的制作涉及真人扫描、3D建模等技术,从面部轮廓到服饰场景需要自定义打造,往往以动画人物形象出现,适用于虚拟IP人物的制作。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全球与中国虚拟主播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分析:
与真人相比,虚拟数字形象不受空间和时间、情绪、性格的限制,不但营销效率高,品牌展现效果好,只需添加各种形象特征和皮肤,就能获取更大关注度和网络流量,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资本当然不会轻易错过。
除了直播带货之外,数字人虚拟主播还在广电融媒等领域“上岗开播”。8月底,2023年中国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峰会在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山东广播电视台虚拟主播岱青、海蓝,闪电新闻虚拟主播小妮,浙江卫视、Z视介宋韵文化推广人谷小雨等10位虚拟主播引发关注。
虚拟主播产业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上游环节为技术提供方,专攻虚拟人及虚拟主播底层技术,涉及高精度建模采样的技术开发、实时动画渲染引擎的迭代、人工智能算力的升级开发、大数据训练等领域。中游环节为平台方负责虚拟主播场景的运营维护和IP孵化设计等业务,参与者包括各类IP企划工作室、机构以及B站、斗鱼、抖音等直播平台。产业链下游的运营方是虚拟主播内容的呈现方和创作者,业务主要围绕虚拟形象IP的运营和内容产出推送来展开。
在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下,各类传媒机构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为行业带来的新变化,诞生了越来越多的虚拟主播,涉及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制作。虚拟主播在视听节目平台的运用,提升了相关内容的创新性和趣味性,以及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目前,中国虚拟主播行业在经历发展增长期后逐渐趋于稳定发展,商业化落地及运营思路不断完善。从传统媒体到直播电商,虚拟主播的商业应用情景不断拓宽,虚拟人已经成为品牌营销生态布局中不可忽视的一环,特别体现在直播带货领域,有望成为虚拟主播行业最具期待的商用方向之一。
虚拟主播行业相关政策梳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去年印发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虚拟主播列入了参照执行的范围,明确了虚拟主播在直播中的行为规范。今年5月,短视频平台抖音发布《抖音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提到使用虚拟人进行直播(或创建以虚拟人为人设的账号),必须对相应的虚拟人形象在平台注册。使用已注册的虚拟人形象进行直播时,必须由真人驱动进行实时互动,不允许完全由人工智能驱动进行互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印发《关于开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虚拟现实制作技术应用示范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一定区域内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形成虚拟现实制作实验区,推动广电行业虚拟现实生产、传播、呈现产业链快速成熟。其中,《通知》针对虚拟数字人应用示范,提出为观众提供更具沉浸体验感的虚拟现实服务,并拓展服务场景,形成可持续性的商业模式。
报告对我国虚拟主播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虚拟主播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
想要了解更多虚拟主播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全球与中国虚拟主播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