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关注 >

2022年将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整年 中国货币政策靠前发力

进入2月份,多国按下“加息键”。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十数家央行宣布加息,也有部分预计将于近期加息。市场普遍认为,2022年将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整年。

在此背景下,2022年中国货币政策如何调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2月11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4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提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实现总量稳、结构优的较好组合。

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分化加大

美国劳工部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6%,同比上涨7.5%,创1982年2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凸显美国通货膨胀压力继续攀升,也进一步强化了金融市场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于3月启动加息的预期。

与此同时,多国央行已经开始量化紧缩进程。2月3日,英格兰银行自2004年以来首次连续加息。欧洲央行也在日前释放出收紧货币政策的信号。不仅是发达经济体,不少新兴市场央行从去年开始就已提高利率。当地时间2月10日,墨西哥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6%,这是其自2021年6月24日以来连续第六次加息。此外,巴西、智利、秘鲁等拉美主要经济体也陆续进入加息周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今年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分化将进一步加大,美国加息在即,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将对新兴市场带来溢出风险,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风险加大,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将加剧。事实上,过去三个月,许多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动已经放缓,未来可能会进一步放缓。

在此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走向如何演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2021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得到根本缓解之前,货币政策“进”要服务于“稳”,具体归纳为“三个发力”:充足发力、精准发力和靠前发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认为,在全球通胀风险加剧和美国资产市场调整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尽快引导市场预期,调整市场行为,以夯实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为此有必要充足和提前发力,更需强调前瞻性。

释放“三个发力”新信号

《2021年第4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全球面临疫情、通胀、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三重制约,中国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以及全球高通胀持续时长尚存争议,需防止通胀预期脱锚风险。报告认为,中国通胀压力总体可控,“CPI上、PPI下”是2022年的基准情形。

对于下一阶段的政策思路,报告在延续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今年1月央行新闻发布会中部分表述的基础上,又释放了一些新的信号,比如,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注重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将前一季度报告中“加强对内外部市场环境和多种不确定因素的监测分析”的内容调整为“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边际变化,加强对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现金投放回笼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等不确定因素的监测分析”等。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国盛证券宏观研究员穆仁文分析称,“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有力扩大贷款投放”等定调,表明中国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再降准降息仍有可能,信贷社融也有望延续高增。需注意的是,央行重新表明“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并把“以我为主”从货币政策总基调的位置挪到了汇率政策的位置,预示央行应会顾及美联储加速加息对中国的掣肘。

事实上,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在宏观政策靠前推出和协同发力下,中国经济正展现出巨大韧性。2021年年底中国央行已开始“提前发力”,降准,扩大公开市场的基础货币投放规模,降低再贷款、LPR(贷款基础利率)、回购市场等利率,创设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将疫情防控期间推出的两项直达工具改为市场化手段,释放呵护市场暖意。

在倪月菊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从货币政策看,也是要稳中求进,增强前瞻性、精准性和自主性,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基本原则是既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又要保持货币供给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是决定货币政策宽或松的重要依据。(记者 白舒婕)

关键词: 中国货币政策 央行宣布加息 货币政策调整年 货币政策

热门资讯

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