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是国家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14.63万公里,铁路客运量和货运量都呈增长趋势。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十四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在建、已批项目规模达3.19万亿元,将坚持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分类分层推进建设。
前三季度全国铁路投产新线1402公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国铁集团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充分发挥铁路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有效带动作用,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9亿元、同比增长7.1%,投产铁路新线里程1402公里,其中高铁1276公里,为扩内需、稳增长、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铁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国铁集团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铁路重大工程项目,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突出补短板、强弱项、重配套,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前三季度,大理火车站站房原址重建、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天津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铁路、包头至银川高铁、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等一批重点在建项目取得新进展;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兰新高铁兰州至西宁段、贵州至广州高铁提质改造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营;贵州至南宁高铁、广州至汕尾高铁、福州至厦门至漳州高铁、沪宁沿江高铁等项目开通运营。
铁路建设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截止2022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4.2万公里。投产新线4100公里,其中高铁2082公里。铁路复线率为59.6%,电化率为73.8%。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61.1公里/万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4公里/万平方公里。
伴随着我国铁路“八纵八横”路网布局的形成,行业高速发展对高速铁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据统计,未来十年高铁人才缺口50万人,高铁乘务员、乘服员岗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而高铁关联产业数据更为可观。
不光是城市,近十年来,川藏铁路全线开工,重点区域城际铁路快速推进,老少边及脱贫地区铁路建设加力提速,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层次分明、配置高效的铁路网络。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铁路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分析:
在“十四五”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铁集团提出基于智能高铁云平台为核心的“2035智能高铁”,主要包括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及智能运维三大方面,未来我国高铁行业将朝着这三大方面而努力,早日建成智能高铁。
“十四五”期间铁路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铁路行业已逐渐由大规模“设计建造”阶段转入长期“设计建造与运营维护并重”阶段。
《“十四五”铁路科技创新规划》对铁路提出了“技术装备更加先进适用”“运输服务技术水平显著增强”的建设要求,未来铁路将加快技术应用实现智能化升级。一是在技术装备方面,铁路将积极探索RFID、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技术在铁路智能物流装备上的应用,开展铁路智能物流基地和场站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在运输服务方面,铁路将进一步提升货运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货票系统、保价信息系统等优化升级,开展列车运行智能编图、铁路货检图像智能识别等技术研发,加强货运市场价格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同时积极推进国际联运信息化建设,实现铁路国际联运各方数据网上共享、快速申报查询。
国铁集团披露的2023年上半年财务决算显示,集团继续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稳步推进“CR450科技创新工程”,高质量完成时速400公里各运营场景试验验证,实现明线单列时速453公里、交会时速891公里运行,关键部件试验测试取得良好成效;加快推进智能高铁2.0版科技攻关等项目,铁路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取得积极进展。随着科技创新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智能铁路建设还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指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将达到7万公里左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发展的新要求,铁路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科技创新成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智慧铁路建设持续推进。
报告对我国铁路建设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铁路建设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铁路建设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想要了解更多铁路建设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铁路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