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季度以来,苯乙烯价格触底回升,主力连续合约价格从7500元/吨左右上涨至最高10000元/吨以上,之后在9500元/吨以上震荡。但同期苯乙烯的生产利润大幅走低后,至今维持在低位。油价走强带动苯乙烯价格上涨,而装置集中投产令行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短期看,国内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供应和需求脱节,库存在生产企业及港口堆积令苯乙烯继续承压,中期关注物流和生产恢复后的加工差修复机会。
苯乙烯加工差低位运行
十三五以来,伴随着沿海大炼化项目落地,附属的苯乙烯装置大量投产,国内苯乙烯进入产能释放周期,对行业供需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内挤压开工,苯乙烯年均负荷从2019的92%降至2021年的78%;对外挤占进口,进口依存度从2016年的36%,降至2021年的11.6%。产能集中投放令国内苯乙烯的供需格局快速调整。
2022年,苯乙烯延续产能集中投放格局,随着新装置达产,苯乙烯国产化进程加速,国内竞争加剧。一季度山东利华益72万吨/年乙苯脱氢装置、烟台万华65万吨/年PO/SM装置和宁波镇利化学60万吨/年PO/SM装置陆续投产,新增产能达到197万吨,增速12%。同期下游新增有宁波利万10万吨/年PS装置、湖北旺林20万吨/年UPR装置、独山子6万吨/年SBR装置和四川罗斯夫5万吨/年乳液装置,共计41万吨。苯乙烯新增供应远大于需求,使得国内本以过剩的供需格局雪上加霜,产业利润长期维持低位,一季度苯乙烯非一体化装置的平均利润在-376元/吨,处于近五年最差的情况。低迷的加工费打压行业整体开工,3月份苯乙烯开工降至75%附近,同比2021年下降了15%。
苯乙烯供需格局继续调整
国内产能的集中投放令苯乙烯的国产量快速增加,进口量继续受到挤压,出口增加。从进出口数据看,1月份进口量为:14.31万吨,同比下降31.41%;2月份进口量为:10.47万吨,同比下降39.51%,1-2月份总进口量创五年新低。海外投产有限,装置开工偏低,价格倒挂,3月份和4月份苯乙烯单月出口都超过10万吨。通过压低开工、挤压进口和增加出口的方式,苯乙烯实现了短周期的再平衡,3月份港口库存连续四周下降,当前华东主港库存在13万吨左右,处于五年中位水平。近期由于国内公共卫生时件影响,主港所在地的华东地区汽运物流不畅,下游需求明显减弱,港口开始小幅累库。
二季度需求增长预期加快
二季度展望来看,苯乙烯预期投产装置依然偏多,主要有天津渤化45万吨/年PO/SM装置、中信国安(行情000839,诊股)20万吨/年PO/SM装置和洛阳石化12万吨/年乙苯脱氢装置,预期产能投放量在77万吨/年。下游预期新增需求有宁波龙利钜能20万吨/年EPS装置、青岛见龙20万吨/年EPS装置、安庆兴达18万吨/年EPS装置、安徽昊源10万吨/年PS装置、青岛海湾20万吨/年PS装置、河北盛腾8万吨/年PS装置、华砻树脂15万吨/年UPR装置、浙江石化6万吨/年SBR装置和日照广大10万吨/年SBL装置,合计预期新增产能127万吨/年。综合来看,二季度预期新增需求大于供应,可能会适当缓解苯乙烯的供应压力,但实际情况还要关注各装置的落地时间。
综上所述,苯乙烯当前库存水平处于五年中位水平,短期的压力汽运不畅,物流效率下降,上游原料与下游产成品的库存均累积在工厂端,工厂面临资金周转和库容上限的挑战。需求端明显减弱,叠加部分品种如GPPS处于亏损状态,补库意愿偏弱,主港库存也开始累积,压制了苯乙烯利润修复的空间,短期可做空配,单边上注意原油端带来的风险。后期随着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降,行业有望逐步复苏,五月出口维持良好的局面下,产业链或将迎来一波加工费修复的机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