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崴
秋日时节,来到距市中心20多公里的茄子河区铁山乡四新村,一条蜿蜒洁净的道路连村入户,屋舍错落有致,远眺有山,近看有水,宛如在画中行。
走进四新村果蔬基地,村民刘云霞正忙着给自家大棚里的葡萄树备肥。“葡萄枝剪完了,就开始备肥,入冬前把农家肥上到地里,来年葡萄会更甜,咱这葡萄卖得好,就是因为施的农家肥。”刘云霞一边介绍,手里的活也没放下,“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靠天吃饭,自打建了棚子种葡萄,每年收入10多万元。”
自从有了果蔬基地,四新村的村民靠着采摘经济富了起来。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一个人,他就是四新村党总支书记朱孔满。
原来的四新村,村里连条像样路都没有,穷就不用说了,村里的“剌头”还特别多,是远近闻名的“上访屯”,村上唯一像点样的“家档”村委楼也快塌顶了。
2008年,四新村村民把从村里走出去创业成功的“能人”朱孔满请了回来,从此客运公司朱经理变成了四新村朱书记。
上任伊始的朱孔满带着村两委,分片包干,走街入户,挨家唠,问冷暖,听建议,访办法。“不让村委唱独角戏,要发动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朱孔满开门问政于民,拉出全村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清单182项。
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解决了村民“急难愁盼”,朱孔满让全村人从散似一盘沙到拧成一股绳。
2012年,朱孔满抢抓我市出台的棚室政策,带领村民发展果蔬棚室经济,走上了“四新”特色产业之路。
正在自家葡萄大棚里给葡萄树剪枝的棚户王正勤向记者说起朱孔满回到四新村13年来,发展棚室经济带给村民们的变化。“种了9年大棚,车也买了,房子也收拾了,该换的电器也换了,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啦。”笑容洋溢在王正勤的脸上。“5个棚子种的全是黑甜甜葡萄,甜度高,卖得好,今年提前半个月就售罄了。”
如今,四新村棚室果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成立了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占地303亩,有棚室137栋,主要种植葡萄、甜香瓜、木耳等特色农产品;合作社从省外引进优良品种,聘请技术人员,对大棚蔬菜选种、育苗、防病等工作实行统一安排部署,严把各个环节的质量,实行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让“四新”品牌名声远扬。
这几年,朱孔满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把四新村打造成七台河的“后花园”。
四新村先从人居环境整治上突破。拆除危房、残墙,新修了橘白相间栅栏搭配彩绘墙体,废弃建筑改造成了村史馆,村史馆用文字、图片、实物等还原历史记忆,记载了自建村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农民生产生活、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实施整村推进真空排导厕所改造,修整白色路面4.5公里,修砌边沟4900延米;25万株榆叶梅、海棠等花卉、绿植,形成了绿廊花径景观带;拆除旧苞米楼子和破旧栅栏,整治乱圈地、乱占道,昔日的臭水沟渠修建成了小桥流水,蝇虫乱飞的垃圾点改建成了绿化景观带,开辟出公共休闲空间,新修了四新广场和农村公园,全村整体品位大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里有座水库,朱孔满一直惦记着找个像样的“主”,让这成为乡村旅游业的“宝地”。
盼啥来啥。2018年,经人介绍朱孔满认识了七台河商人陈滨,两人一唠就对上撇。“啥是乡愁,四新村就是我的乡愁。”80后商人陈滨,童年时代寒暑假都是在四新村的姑姑家度过,他和朱孔满一样对四新村有着特殊情感。
陈滨调来钩机和铲车,清淤80万方,平整场地5万平米,实施坝堤生态绿化建设,在环湖大堤上修建环湖绿道,还从兴凯湖买来7万尾鱼苗投放水库。
水库旁边老旧的鱼馆翻新重建为徽派建筑风格的“四新山庄”,这里除了有烤全羊、全鱼宴,也有笨鸡、笨鹅、山野菜、有机蔬菜等绿特色餐饮……在“四新山庄”的引领下,四新村对游客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从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到国家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示范村再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新村的发展从未停下脚步。
如今,朱孔满又有了新打算:发展民宿、开发水上游乐项目、扩大温室规模,吸引更多游客旅游观光,把四新村打造成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城郊村,让老百姓过上更加美好、富裕的生活。
(文章来源:七台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