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 经济 >

公募老将渐次退场暗流涌动 无碍发挥“指数稳定器”作用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权益类基金中超过百亿元规模的产品达到12只,合计规模1849亿元。还有14只老基金规模超过70亿元,随时跨入百亿元大关。

股市的改革如火如荼,公募基金行业同样暗流涌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12月份,公募基金行业在册2060位基金经理,期内共有257位基金经理离任,较去年的191位高出34%,行业人才流动进一步加快。同时,目前在岗的基金经理任职3年以下的超过半数,任职不足1年的占比达到了18.74%。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稳中向好,股市的表现并不算差,公募基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今年来百亿级基金再次扩容,并且实现了数量、规模上的“双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权益类基金中超过百亿元规模的产品达到12只,合计规模1849亿元。还有14只老基金规模超过70亿元,随时跨入百亿元大关。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资本市场“指数稳定器”的公募基金行业却出现了人员流动压力陡增,批量离职和“再就业”的情况,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

首先,进入“大资管”时代,伴随着外资加速引进,优胜劣汰规律,是公募基金行业从“大一统”式发展逐步过渡为市场化竞争,差异化发展的标志。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相当一部分基金经理是因为在今年“短期业绩不佳”遭遇离职压力,末尾淘汰机制在考核中依旧适用。具体到所管理的产品上来看,今年偏股基金业绩差距拉大,主动管理型基金业绩差距已超过120个百分点,或许是造成“尾部选手”丧失生存空间的原因之一。

很显然,告别了资本市场“大锅饭”,公募基金的操盘手们也需要做个有真材实料的“厨子”,拿业绩来说话,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目前的情况有所不同,你可以看看今年以来亏损幅度靠前的公募基金,行业排名前20的头部基金公司少有涉及,而小型公司由于资产管理规模小,也没有产生大的影响。更多时候是中型基金公司的相关产品产生了20%以上的亏损,如长盛国企改革主题、融通新区域新经济、中邮趋势精选等。

其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股市里的存量博弈同样会映射到昔日“百万年薪”稀松平常的公募行业。在社会总财富流动分摊越来越趋于合理的情况下,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坐享制度红利、啃食市场发展的成果而存活。公募基金行业同样如此,优胜劣汰,这也是股市合理发挥融资功能,服务于市场经济的需要!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并非意味着公募时代的结束,而是基金行业内部结构性调整,加快在人才层面“融合发展”的需要。

我们注意到,从公募基金离职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跳槽去了私募、险资、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机构。当然,私募行业的高薪酬可能是一个可以考量的因素,但这是否就意味着,人才流动会在未来完全失衡呢?

并不会。因为,针对任何行业来看,由一方到另一方的人才流出,会弥补短期双方力量的不均衡,现在的公募基金“奔私”潮,显然也是资本市场人才要素“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

可以肯定的是,当下的私募基金行业缺乏竞争性和纪律性,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断层。这就需要借助公募从业人员丰厚的管理经验去改善。

股市在向好的方向改善,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一定具有增量和前景。目前的情况只会倒逼公募基金行业加强人才机制建设,比如近些年流行的“股权激励”是个有效尝试。该机制能将核心成员的利益与公司发展绑定,有效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

未来的公募基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有助于避免其在资管业务上“散户化”,而私募行业也能抓住人员结构性变动的契机加码人才引流,缩小其与公募的差距,达到行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热门资讯

图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