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习惯用“小说家”来称呼鲁敏时,她开始强调自己“路人甲”的身份,“我是小说家,更是路人甲”。
历经邮政职员、企宣、记者、秘书等职,从事小说创作20余年后,鲁敏通过三本随笔新作《时间望着我》《路人甲或小说家》《虚构家族》回望自己的创作之路。
11月16日晚,鲁敏在郑州松社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既具有路人甲所有的痛苦,但是又庆幸以小说家的方式来完成我路人甲的扮相。”
1998年的某个下午,鲁敏站在一栋写字楼上往下看行人往来,内心早起波澜的她心念一动,决意踏上小说之路,以小说之虚妄抵抗现实之虚妄。“当时正怀着女儿,大着肚子穿上所谓的防辐射服,野心勃勃又心神不宁地坐到电脑前,写出了第一篇小说《寻找李麦》。”
在邮局做职员十多年,从跟小说完全没有关系的人,最后为何会成为一个写作者?鲁敏在三本书中,从“我读”“我写”到“我说”,交代了这个漫长的来路和养成。
《时间望着我》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往事回忆,《虚构家族》是一本关于读书的散文和阅读推荐,《路人甲或小说家》是谈和写作的关系。
从东坝系列到荷尔蒙系列,再到都市暗疾系列,鲁敏的作品总有一股逆生的力量,带给读者以陌生化和新奇感,让人觉得不像是中年作家写的。
“到中年后,不再瞻前顾后,可以任性做一些事情。”鲁敏说。
鲁敏戏称自己是小说家,更是路人甲。“为什么说我既是路人甲,又是小说家,就是因为我既具有路人甲所有的痛苦,但是又庆幸以小说家的方式来完成我路人甲的扮相,还可以写很多东西,还比较幸福。”
过去数十年略显驳杂的经历,她毫不吝啬、毫无保留地将其安放进自己的小说。鲁敏说,很多人把小说家想得太有智慧了,其实他们碰到很多生活问题同样手足无措,而把自己路人甲的角色扮演好,才可以做一个好的写作者。
“想想这么些年来,总在小说里替我那些虚拟人物奔走诉说吁告,这回,也听听自己的声音,就算沙哑不动听,也是一条真嗓子。”鲁敏把这些声音放在了《时间望着我》里。这是一部与时间、与生活、与肉身的对望之书,凝结个体经验和智性拷问。
“散文可以被归为比较大范畴的非虚构。非虚构对生活介入如此之深,虚构的写作者要有所反应。”最近几年来,非虚构写作非常热,鲁敏也关注了一些非虚构公众号,但她发现,大量的非虚构其实也在大量虚构,有不少是被剪裁过的素材组合,或者被各种价值判断的主张所挟持。
《虚构家族》收录“重度阅读症患者”鲁敏多年间的文学阅读笔记以及她为“同道中人”开列的一份杂食书单,是世界文学漫谈,是功能阅读导览,也是文学写作课堂。
“可以把阅读理解为一种社交,安全、高效且最令人愉快的社交途径。”鲁敏对经典或阅读的写法,并非那种“作家生平+作品梗概+文学史地位分析”的三段式。她刻意避免了做“剧透”,这是阅读者之间心照不宣的一个最起码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