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十大机构论市:疫情拐点将至 修复行情一触即发

本周沪指下跌1.25%,下周A股将如何运行?我们汇总了各大机构的最新投资策略,供投资者参考。

中信证券:疫情拐点将至 修复行情一触即发

上海疫情拐点将至,预计社会面清零将逐步实现;此轮疫情严重拖累经济,上半年增长回到目标水平困难较大,很快预计二季度扩大投资相关政将策加力提速,供应链疏导和消费刺激并举;由于疫情原因中期修复行情有所延后,但稳增长行情将更加明确和持久。首先,传播系数大幅下降和方舱容载量大幅上升的趋势下,预计上海将在4月20日前后基本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其次,预计今年一季度经济情况弱于2021年三季度,同时疫情影响下二季度经济料继续承压,负面冲击不弱于一季度。最后,围绕稳地产和服务业纾困的政策料将加力提速,当下各部门集中精力疏导长三角地区供应链和工业生产,待疫情得到控制后,预计政策会根据受损情况全面加码刺激消费。当前降准降息等货币宽松难以直接缓解投资者关切,市场仍在等待疫情拐点和复工复产,中期修复行情或有所延后,但悲观预期已经充分释放,行情一触即发,建议坚定稳增长主线,布局估值低位和预期低位品种。

国君策略:继续换仓 价值行情远未结束

实物资产并具有稳定现金流板块的重估并未结束。由于居民以及企业部门的预期已经转弱,相同的宽松举措想达到同样的预期效果,势必要求更大规模的放松,但这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所相冲突。投资者不应寄希望于过强的需求假设,大水漫灌亦或疫情管控大幅放松。但经济结构的转型叠加下行的压力,增长对传统经济部门的依赖反而提升,对地产、平台经济乃至消费的尾部风险定价(估值压缩)应得以收敛,稳增长板块的胜率缺乏明显的替代品。从投资角度看,更为重要的是,供给约束以及疫情冲击,令部分周期与消费行业的资产回报率提升,并拉近与成长板块的相对距离,这是此部分资产价值重估的重要前提。除却周期外,消费行业也在经历一轮广泛而深刻的供给侧出清,意味着“剩者”将获取更多份额与远期盈利弹性。展望二季度,需求预期仍然不稳定,股票投资着力点在供给约束而非需求假设。

中金策略:A股关注政策会议信号

近一个月上证指数在3150-3300点的区间震荡盘整,我们在3月24日发布的研报中认为,市场短线仍可能有所反复,但类似前期大幅下跌的阶段可能已经结束,后续市场可能逐步进入磨底阶段。当前内外部面临的不确定性仍多,但考虑到当前资产价格可能已经反映了较多的悲观预期,市场累计回调时间较长,调整幅度较大,整体市场估值已经重新回到历史偏低位置,对于后市表现也不必过于担忧,中长期维度市场机会大于风险。结构上,我们认为在当前不确定性环境下,一方面控制仓位;另一方面在配置上建议寻找具备“相对确定性”的方向,可以适当关注:“稳增长”相关板块;业绩较好、可能超出预期的企业,从盈利同比增长角度一季度可能是全年低点的公司;股东高管增持、且基本面较好的企业。另外对于市场关注仍高的制造成长风格近期出现加速调整迹象,我们认为虽然短期可能缺乏催化因素,但部分优质公司经历前期较多调整后,长期配置价值逐步显现。

中信建投策略:静待U型底部构筑 短期仍有挑战

未来一个月是关键观察期,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疫情、国内防疫和经济政策、全球通胀、海外加息和缩表预期目前仍然处于预期偏负面或混沌的状态。而未来一个月是这些情况明朗或边际改善的关键观察期,市场或将迎来确认筑底完成的条件。关于上海疫情、封控与复工、4月底政治局会议对后续经济政策的定调、全球通胀情况和加息预期等一系列问题也是未来重要观察点。而在这些因素明朗或改善前,市场面临挑战与压力,投资者宜谨慎对待,观察等待。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市场处于中期U型底构筑期,短期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基调和配置上以观望和防御为主,具体行业关注:银行、农业、公用事业、地产链、CXO、军工等。

国盛策略:风险偏好靠什么拯救?

截至4月中旬,剔除金融石油后的全A指数风险溢价已经超过+1倍标准差,即使政策加码降准落地,也未能提振市场情绪。总的来看,现阶段的宏观风险水平依旧较高,不论是疫情发展,还是俄乌导致的滞胀预期,乃至美联储紧缩节奏,可预测性都较低,因此也不难理解风险偏好为何持续承压。未来,A股风险偏好的修复之路大致有三条路径:首先,货币端发力已不是重点,现阶段核心在于内生性信用扩张能否实现,企业中长贷是关键。其次,全球利率环境(或者联储紧缩预期)的转向。其三,疫情的形势及管控政策出现转机。

国海策略:市场磨底阶段有何投资机会?

过去5次政策底到市场底的A股,尽管宽基指数收益大概率仍为负,但下跌斜率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之前市场的悲观情绪从底部开始逐步修复,对稳增长政策的成效也渐渐从质疑走向相信,磨底期的A股并不缺乏结构性的投资机会。在2008年9月至11月的市场磨底阶段,大金融与逆周期板块表现占优,医药生物、公用事业等防御属性突出的行业具备相对收益。在2012年10月至12月的磨底阶段,地产链板块以及银行具备绝对收益,前期相对抗跌的创业板指数补跌,消费和成长板块表现低迷。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的磨底期间,大盘、金融风格占优,行业板块中银行、地产、非银和社服既有绝对收益也有相对收益,同时这一阶段也是A股市场长周期大小风格切换的起点。2018年市场磨底阶段小盘风格明显占优,市场主线偏向于成长风格,消费板块出现阶段性回调。2020年初的市场磨底阶段指数仍延续下行趋势,成长风格相对占优,通信、农林牧渔和建筑材料行业有绝对收益。

西部策略:比降准更重要的是信心修复

展望后市,随着国内疫情初现曙光,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预期修正,我们认为市场信心有望逐步修复。随着决策层对于上海疫情定调趋于一致,上海疫情在4月得到有效控制将具有较高确定性。而货币政策释放的信号也意味着决策层对于疫后经济的修复已经开始做出全局性规划,虽然二季度经济仍然承压,但是全年来看经济失速下行风险不大。对于海外市场而言,海外疫情的再次反复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可能比联储加息缩表存在更大预期差,这也将成为推动外资流入的边际变量。从市场风格来看,自去年末以来的价值风格占优行情已经演绎到极致,二季度市场将重回均衡。结构上重点关注:1)疫情后业绩修复预期较强的快递物流,餐饮旅游,机场航空,以及传媒等线下经济相关行业有望迎领市场反弹;2)随通胀预期逐步升温,CPI相关的农业、必选消费板块仍然是全年的主线行情;3)年报和一季报兑现确定性较高的景气赛道龙头(新能源、半导体、医药、军工等)阶段性修复。

民生策略:边际思维不是一切

本周经济数据、央行降准等系列信息在我们看来对于市场走势而言“不太重要”。未来市场的阶段性最核心变量在“对于疫情的认知变化”。我们认为,奥密克戎作为高“传染性”的变种,本身就会对各个国家原有的稳态形成冲击,只是不同防控模式下传导路径和时间不同。由于西方普遍采用“共存”模式,从复杂系统的视角看延迟反馈作用机制较少,在2021年12月资本市场呈现出了从疫情冲击走向正常化的交易逻辑:期间标普500、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率确实有所放大,收益率也有所下行,但幅度远不及2020年疫情爆发时;中国采用“动态清零”,调控型模式下延迟反馈机制较多,资本市场的真正冲击开始较晚,波动和时间相对较长。我们相对乐观地认为无论何种模式,资本市场都有波动收敛、冲击过去的一天。但我们更想郑重地提醒投资者,无论是期待“防疫政策变化”还是观测“动态清零见效”的投资者,如果交易的是可以回到疫情前的世界抑或是2020-2021年的场景,那么最终基本面的走势大概率会和上述认知出现较大偏离。

华西策略:反复磨底 价值蓝筹仍胜一筹

联储激进加息预期和国内疫情制约市场风险偏好,疫情的持续发展导致国内经济短期承压,物流不畅和供应链扰动使得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居民消费受到冲击。在疫情走向明朗前,预计A股仍将以反复磨底为主。4月降准落地释放“稳增长”继续加码的信号,后续关注重点领域政策落地及基本面恢复情况:第一,疫情防控和物流保障两手抓,有望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第二,消费方面,消费券等促消费政策或陆续出台;第三,国内货币政策仍有独立空间,宽信用仍需加码,1年期和5年期LPR有下调可能。风格上,红利策略、稳增长价值蓝筹仍胜一筹。具体到行业配置上,关注三条主线:1)基建相关,如“建筑、建材”;2)地产相关,如“金融、房地产”;3)预期困境行业将逐步改善的板块,如“养殖”等。

信达策略:金融地产领涨还能持续多久?

2021年11月以来,金融地产持续强势,背后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牛熊转折,历史上牛熊的转折年(2008年、2011年、2015年下半年、2018年),均会带来风格的变化。第二是稳增长的政策,由此带来了基建订单回升、房地产调控政策放松、货币偏宽松。历史上可以类比的时间有2011年Q3-2013年初、2015年Q3-2016年Q1和2018年Q3-2019年Q1,按照这三次经验,金融地产的超额收益大概率能持续到指数企稳初期。轮动顺序上,银行最早产生超额收益,地产次之,非银最后,当下可以适当增加非银的配置比例。对整体指数的观点维持不变:战略上,2022年可能是V型大震荡,上半年类似2018年,下半年类似2019年。战术上,3月中旬以来的反弹,大概率已经结束,下一次反弹时间可能要等5月,需要观察疫情后地产销售数据。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关键词: 修复行情 一触即发 机构论市

热门资讯

图赏